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吕妙芬著
出版时间:2017-09-0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21639
书籍介绍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之兴衰。除了循时序描述阳明学派的建构、发展和地方讲会历史外,本书探讨的内容还包括:学者个人思想内涵、论辩议题、学派内部差异、明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及其衍生之士人群体在整体社会结构上的变化等相关社会现象等。所涵盖的向度从个人内心世界延展到政治社会层面,是一部试图将阳明学置放于明代文化脉络中进行研讨的著述。
作者介绍
吕妙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专研明清学术思想史。著作有《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等,并有数十篇论文刊载于国内外期刊。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学派与讲会的历史
第一章 学派的建构与发展
一、阳学兴起的背景:从科举考试谈起
二、学派的建构与反对势力
三、学术运动:讲会与私学的勃兴
四、结语
第二章 何谓讲会
一、阳明讲会活动
二、讲会与书院之修建
三、结语
第三章 吉安府的讲会活动
一、安福与庐陵
二、吉水
三、永丰
四、泰和
五、结语
第四章 宁国府的讲会活动
一、泾县
二、宣城
三、太平县
四、结语
第五章 浙中地区的讲会活动
一、绍兴府
二、金华府
三、衢州府
四、结语
五、三区域的比较
第二部 思想与实践
第六章 学派的自我定位
一、道统观
二、颜子之传
三、争取学术、政治的正统地位
四、结语
第七章 讲学同志的连属
一、讲会与交友
二、阳明学者的友论
三、结语
第八章 圣学教化的吊诡
一、圣学教化的内容
二、工夫论的吊诡
三、言说的吊诡
四、道德表述的多样性
五、结语
第九章 晚明江右学者的讲学与地域认同
一、晚明江右学者的地域认同
二、晚明江右阳明讲学的特殊风格
三、结语
书籍试读
本章所涵盖的时段是从16世纪10年代后期到明末,即涵括从阳明学派成立直到衰微的整个时期,而主要关切的论题是王阳明(1472—1529)个人的思想如何成功地被建构成一个著名的学派?王阳明个人的政治遭遇如何影响了学派的建构?在王阳明去世之后,阳明学如何继续快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学术风潮?以及阳明学派在当时政治和学术环境中遭遇何种压力?历经如何的兴衰?对于这样的课题,过去的学者并未认真谈论,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从事中国思想史或宋明理学研究的学者都比较着重在学说思想内涵的研讨。虽然有些学者从宋明长期的学术发展过程指出,阳明学的兴起实有其学术内部的传承与连续,也说明阳明学说为当时的学术界注入新活力而吸引人心,或揭示王阳明个人及其弟子努力宣扬学说的精神是其学术广传不可忽视的主因,当然这些研究成果确实对阳明学的兴起提出某种解释,但仍多侧重思想内容影响力的一面,而忽略社会和政治面的因素。有些学者甚至将朱学视为帝国衰亡的主因,而以阳明学作为救时匡弊的药石,或径以“盛极必反”的规则来评断明代学术界内朱学与阳明学的消长势力。本章试图对于阳明学派的建构与发展,从明代政治、社会的角度提供一些处于思想内涵因素的观察,亦即从科举考试制度、程朱道学的官学化、晚明生员人数增加造成地方士人社群结构的改变、王阳明个人政治生涯、新学派建构过程中所遭遇的权力角力等因素来进行讨论。
本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简论阳明学说发生的学术背景,即从当时的科举文化着眼,探讨阳明学说与朝廷主导的科举考试之间,存在一种既依赖又批判的复杂关系;第二,从新学派建构过程所需要的资源和机缘,与必然引发的权力结构变化与竞争,来讨论阳明学派的建构与发展;第三,讨论阳明学如何借着各地讲会蓬勃发展的传播,在嘉靖年间(1522—1566)成为明代私学兴盛的代表,并概述万历(1573—1619)到明末间学派与讲会的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