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佛教观研究: “同异”与“是非”之辨
熊贵平 著
出版时间:2016-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8454
书籍介绍
王学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学的一种新形态;它与佛教禅宗相似或相同是因为两者都把“道”内在化了。同时,它也不是“儒体佛用”,确切地说,它是“儒因佛缘”,即它是在“成为圣人”这一儒学的动因中生发出来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只是起了助缘的作用;经过改造的佛教因素成为王学的有机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作者介绍
熊贵平,1972年生,江西樟树人。宗教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讲师。以儒士佛教观为研究基点,推及马思主义和基督宗教等领域,旨在总结诸宗教对话的历史经验,探寻新文化生成的内在机制,从而回应文明冲突与融合的世界潮流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代主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道”的内在化与圣人经书的相对化
第一节 庚辰前:“其心纯乎天理”方是圣
一 “天理”的内在化
二 内在化的“天理”与成圣的转向
第二节 庚辰后:“心之良知是谓圣”
一 亦理亦心的良知
二 良知与成圣的转向
第三节 圣人与经书的相对化
一 圣人的有限性
二 圣人的非性
三 经书的相对化
第二章 “同异”之辨向“是非”之辨的转变
第一节 庚辰前:“求其是而已矣”
一 道无精粗,见有精粗
二 反求诸己,是非自明
三 “义”真,“一切皆真”
第二节 庚辰后:“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
一 良知乃“圣门正法眼藏”
二 “是非同异,毎起于胜心”
三 由搁置是非到转化是非
四 万物一体,莫非己也
五 “一而已矣”“善观则不二”
第三章 “无求同异于儒释,求其是者而学焉”
第一节 庚辰前:二氏学圣人,“不得其道而偏焉”
一 不得“中道”,“则亦异端而已”
二 二氏“于圣人之道异,然犹有自得也”
三 不辨同异,“求其是者而学焉”
第二节 庚辰后:“尽性至命不染世累”即佛
一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二 “儒、佛、老、庄皆吾之用”
三 “外人伦,遗事物,则诚所谓禅矣”
书籍试读
“道”的内在化是阳明求圣过程的产物,那么,我们对“道”的内在化的论述也就从阳明的求圣探索开始。
何谓圣人,或者圣人的本质是什么?这关系求圣之路的选择,并最终影响到求圣者心灵的安顿,阳明对此自然不会不加关注。如果我们考察阳明一生的思想历程,我们大致可以“龙场悟道”(1508)和庚辰(1520)“致良知”学说的提出作为标志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阳明的圣人观在这三个阶段也各不相同。在“龙场悟道”前(早期),阳明认为“素其位而行”即圣人;“龙场悟道”后(前期),阳明将圣人标准内在化,提出“其心纯乎天理”方是圣的命题;庚辰后(后期),阳明对自己前期的学说进行了凝练,提出致良知学说,并在随后提出“心之良知是谓圣”的命题。相对来说,后两个命题的影响更大,我们就以它们作为重点论述对象。
一“天理”的内在化
阳明言:“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阳明以心之纯乎天理为圣人,这是以心性修养的境界来界定圣人。
一般而言,“理”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起源于先秦,其本来意义是“形式”“模式”,引申而有“行为准则”与“自然规律”之义。到魏晋时代,“理”的观念渐趋明确:王弼以“所以然”讲“理”,郭象以“必然”讲“理”,两者都是强调“理”之不得不然之意。至宋代,程颐认为“理”即“所以”。朱熹则认为“理”既是“所以然”,又是“所当然”,因而他言下的“理”既是世界本原,又是自然规律,还有道德标准的意义,这无疑有把道德准则和自然规律牵合之嫌。阳明对于“理”的理解有着始则继承宋儒、终则溢出宋儒之历程。
阳明少年豪迈不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趋向。十一岁(1482)即以“读书学圣贤”为第一等事。在居京师期间(1482—1488),曾效先儒格物之训,取竹而格之,“遂遇疾”“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十八岁(1489),拜谒大儒娄谅,深契“圣人必可学而至”,效朱熹“居敬持志”之训而“端坐省言”。二十七岁 (1498),按照朱熹“循序致精”,重新格物致知,“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折入老释。可见,阳明在悟道之前,对于宋儒的格物穷理之路是愿意遵从的,但他发现了这条道路所隐含的问题,即“物理”与“吾心”的二分。至“龙场之悟”(1508),阳明体证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从而跳出了宋儒之窠臼。
“求理于事物”即是程朱等宋儒格事物之理而后涵养之以通达天理之路。经过早期“格竹”等努力的失败,尤其是经历在龙场生死患难的考验,阳明认识到这条道路不通。他后来总结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也就是说,穷外在的事物之理和自己身心修养没有直接关系。而所谓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说天理就在吾人自性之中,无须向外寻求。因此,所谓“龙场之悟”的哲学解释就是求圣道路的转换,即由格外物之理以通达天理转变为向内求自心本具之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