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简史
王仁定,喻成浩 著
出版时间:2021-01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21619
书籍介绍
本书不拘泥于历史定见,大者识其小,小者识其大,通过极具现代感的语言生动解读管仲、老子、孔子、孙子、范蠡、鲁班、墨子、关羽、达摩、孙思邈、王阳明、曾国藩等12位耳熟能详的古代圣贤及他们鲜为人知的细微故事,温故而知新,窥探人物背后的历史暗潮、沉浮抉择与人生智慧,再与一个个现实桥段遥相契合中古今点评,法古而不薄今,尤其关注的是当一个现代人站在与历史高度相仿的十字路口时,他如何智慧抉择。
作者介绍
王仁定:浙江宁波人,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复旦经济学院特邀研究员、《风采》《新旅游》杂志出版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顾问等职务。
喻成浩: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曾任凤凰卫视驻北京记者,创办腾讯公司首本思想文化杂志《腾云》。
书籍目录
卷一 临淄的改革: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
卷二 函谷关遗书:老子(公元前571—前471年)
卷三 罪我唯春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卷四 革命的圣器:孙子(公元前545—前470年)
卷五 首富在逃亡: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
卷六 凡人的神迹:鲁班(公元前507—前444年)
卷七 最初的江湖:墨子(公元前480—前390年)
卷八 战神归来兮:关羽(公元160—220年)
卷九 漂流的行者:达摩(?—536年)
卷十 长安一片月:孙思邈(541—682年)
卷十一 正德年大火:王阳明(1472—1529年)
卷十二 家书抵万金:曾国藩(1811—1872年)
书籍试读
亘古以来,中国荒诞离奇的皇帝层出不穷,五代有石敬瑭向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称臣认父,割让幽云十六州,还没有哪个皇帝自降身份,封自己为子臣,主奴两端。至清代,明朝的皇帝还常作为满族皇子们警醒的教材,如有读书不认真的,师傅往往训斥皇子:“你想学朱厚照吗?”
朱厚照游戏人间,无问今夕何夕,皇权自然旁落于八虎之手。刘瑾权擅天下,他怂恿皇帝下令各省库藏尽输京师,然后从中克扣大量银两。各地官员赴京朝觐,或升迁调任,或回京述职,都要先行向他行贿“见面礼”,动辄白银数以千两。为了行贿,一些手头吃紧的官员只好辗转贷于京中富贾,时人谓之“京债”。
1507年夏,南昌宁王府中的一名太监到达北京,他捎带着巨额的豪礼送入刘瑾的府邸。太监面见了刘瑾,转达了宁王朱宸濠希望恢复亲王卫队的请求。于是,刘瑾力排兵部的强烈反对,一手恢复了宁王的卫队。
十二年后,朱宸濠正是带着这支卫队造的反。
从刘瑾的杖下大难不死的王阳明,被谪贬到贵州龙场,当上了一个不入品级的小小驿丞。阉党斩草除根,在他下放贵州之前,暗中派人一路追杀。
王阳明行至钱塘江,遇到追来的杀手,只好趁夜色跳入江中,再次躲过生死一劫。
龙场位于今贵阳市西北80里许的修文县境内,崇山峻岭,少数民族杂居。据《贵州通志·建置志》记载,明代在这里设“驿丞一员,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专为传送公文的差役和来往官吏换马提供方便。
《阳明先生年谱》描述:“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气”。该驿地处万山丛棘之中,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疡弥漫,四境荒凉,人烟稀少。王阳明新来,既无住房,又无粮食,先是以荆棘为篱,垫土为阶,自建了一座茅草屋,后来搬到了一处钟乳洞中。
就像画家高更在塔希提岛找到了天地之初一样,王阳明在龙场也洞开另外一个世界。他开荒种地,伐薪取水,苦熬度日。有时自耕不足以糊口,还需要采蕨充饥。
他身为官宦子弟,一介书生,自幼就有肺痨体虚的病根,可谓朝不保夕,随时可能死于荒野。“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他为自己做了一副石棺,随时赴死,“吾惟俟命而已”。
王阳明在万山之中的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从万户京城到穷乡僻壤,语言不通,四顾无亲,衣食无着,恍然跌入万丈深渊。
在悲愤忧思中,寝不能寐,他极力排除生死杂念,“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静一”。“书卷不可捣”,于是默记《五经》要旨,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经此变故,反而使他摆脱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因步入解脱之路,他也能歌诗谈笑,苦中作乐,超然于尘世之外,一种生机勃勃的元气自然而生。这里的百姓还过着“与鹿豕游”的生活,他却与这些所谓的夷民相处不错。他们有时共办宴会,喝得酩酊大醉。
他本可以长做隐士,学陶渊明归隐田园,但又不断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一天半夜里,他顿悟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是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所谓圣人之道,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物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一切,这就是传诵至今的“龙场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