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大道人心:纪念王阳明550周年诞辰论文集

大道人心:纪念王阳明550周年诞辰论文集

2025-04-18

大道人心:纪念王阳明550周年诞辰论文集

徐方 主编

出版时间:2022-10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ISBN:9787552647105

 

书籍介绍

本书为纪念明代思想家王阳明550周年诞辰的论文作品集。2022年为王阳明550周年诞辰,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组织一批省内外阳明心学研究专家,撰写了14篇与阳明心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或研究阳明心学的某一个方面,或探讨阳明心学在国内外传播的现状,或讨论阳明心学在当代的价值。这些论文是专家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长期深耕细作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论文集出版,将助推当下阳明心学的研究和阳明文化的推广。

 

书籍目录

中国哲学中的王阳明心学 杨国荣

 

王阳明的道统思想研究 蔡方鹿 郑建松

 

宁波地域文化论域中的舜水学与阳明学 钱明

 

功利·本色·心镜:明清浙东后学对阳明文学观的传承与突破 敖运梅

 

王阳明对杨简心学的传承与发展 何静

 

论慈溪王门学派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展 邹建锋

 

良知与几:孙应奎对王学的承传与发展 邓凯

 

大众文化视野中的王阳明形象与心学传播 余丹

 

阳明心学的互动视角解读 张实龙 张星

 

500余年间朝鲜半岛阳明思想传播与发展研究——基于韩国RISS、KISS和DBpia数据库   葛国宏

 

阳明思想在欧美的传播研究   蔡亮

 

阳明心学与佛学的亲缘性   傅齐纨

 

王阳明音乐哲学思想研究   胡秀娟、楼雅

 

王阳明法书文献诠释与研究   计文渊

 

后记

 

精彩试读

王阳明是中国颇具有创造性的哲学家之一,而其理论的创造意义则需要放在中国哲学发展的背景中来具体了解。一般而言,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各种学派、人物、问题,一方面需要注意把握其独特品格,另一方面则应揭示其作为哲学所隐含的普遍意义。对王阳明哲学的考察,也是如此。具体而言,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多重方面,其关注的问题包括“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以及“良知”和“致良知”“本体与工夫”,等等。无论从整个中国哲学抑或单从理学来看,王阳明心学对以上问题的考察,都呈现独特的形态,但其中又蕴含普遍的哲学意义。

 

一、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与物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源远而流长,然而,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讨论,有其独特的进路。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意之所在便是物。”这里的“物”可以理解为存在的具体形态,“意”则与广义之“心”相通。作为意之所在的“物”,与一般意义上的本然对象有所不同,属于已被人之“意”所作用的对象,或者说,是已经进入意识之中的存在。“意之所在便是物”并不是指以人的意识或心体在时空中构造一个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活动(心的意向性活动)来赋予相关对象以意义,并由此构成一个意义世界。这种意义世界不同于意识之外的本然存在,作为进入人的意识的对象,它对人或主体来说表现为具有现实感或现实意义的存在。本然的对象虽然也存在,但对于尚未意识到它的人而言,这种本然之物往往缺乏现实性。

 

王阳明的以上看法,当时即使其学生也未曾理解。他曾与门人共游南镇,其间,一位弟子指着山中的花发问:这些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人的心体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一质疑,王阳明回复是:当你没有看此花的时候,你的心和此花同归于沉寂。当你看此花之时,此花的颜色就明亮起来。由此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之外。由此可以注意到花的两种形态:其一还未进入人的意识之中,仍处于本然状态;其二则已进入人的意识中。前者作为本然对象,虽然无法否认其存在,但与人没有关联;后者则与人形成了关系,表现为进入人的意识的存在(具有审美意义的存在),这种有意义的存在,离不开心体的作用。在此,王阳明将本然意义上的存在与意义形态上的存在区分开来。作为本然形态的物理存在,对象并不与心体直接产生关联。也就是说,本然形态上的对象可以在心体之外存在;作为对人有审美意义的存在,却只有进入心体、与人的心体产生相互作用之后才呈现出来。当王阳明说“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之时,他显然更多地是从意义关系上说,而不是从本然的时空关系上讲。

 

意义关系上的存在,并不局限于审美意义上的对象,在广义上,它还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存在。王阳明对此作了如下论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这里的“灵明”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所谓没有我的“灵明”便无天地万物,并不是说作为外部物理对象的存在完全取决于我的意识活动,而是指天地万物从本然或自在的存在进入意识,成为有意义的对象,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