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与教化:阳明后学的政治哲学
朱承
出版时间:2018-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9847
书籍介绍
阳明后学以王阳明心学思想为宗旨,坚守“良知”的信念,在社会上推行心学教化运动,在晚明思想界和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从政治哲学角度看,阳明后学沿着王阳明开创的“化治世为治心”的思路,坚信人内在的道德理性、意志和情感可以成为改造政治社会的力量,认为“良知”可以外化为规范、准则,人们通过“致良知”的道德实践,能够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秩序,使得“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再次重现。为此,他们崇奉“政学一体”的理念,既为学,又为政;既讲学不辍,又热心地推动社会教化。在阳明后学的思想和行动中,阳明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得到了深化和发展,是王阳明政治哲学思想的演绎和丰富。
作者介绍
朱承,1977年生,安徽安庆人,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阳光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思想,著有《治心与治世一一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中国伦理十二讲》(合著)等。
书籍目录
导论 信念政治与社会教化
一、儒家的德治传统
二、信念与良知力量
三、教化与觉民行道
第一章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阳明学派兴起
一、学术史上对阳明学流播原因的分析
二、发挥心体与构造社会
三、收拾人心与确立信念
四、走向民间与广泛教化
五、小结
第二章 阳明学派的基本政治问题
一、治心与治世
二、万物一体与理想秩序
三、良知与准则
四、觉民行道与社会教化
五、学术与政治
六、小结
第三章 王畿的政治理想与讲学事业
一、先天正心与良知政治
二、一体之治与担负世界
三、诚伪之辩与王道理想
四、讲学事业与政学合一
五、小结
第四章 欧阳德的政学合一思想
一、学与成圣之路
二、政与良知本体
三、政学本非二事
四、小结
第五章 邹守益的礼治思想
一、以心说礼与以礼说心
二、礼治精神与乡村建设
三、泥守古礼与礼本人情
四、小结
第六章 聂豹的教化思想
一、归寂之学与信念政治
二、人伦教化与端正风俗
三、仕学一体与辩学为政
四、小结
第七章 王艮的平民政治思想
一、政治狂情与政治理想
二、治世与治身
三、师道与教化
四、小结
第八章 李贽的异端思想
一、穿衣吃饭与理想政治
二、童心真心与真实生活
三、一人一用与个体自由
四、圣凡同一与人人平等
五、小结
结语
后记
精彩试读
儒家对于德性的信念,在阳明学派里具体表现为对于“良知”的信念。阳明学派开创人王阳明的哲学以心体为宗,推崇“良知”在改造个体与社会中的作用,强调主体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对于伦理事务的重要性。这种以内在道德意识为主导的哲学思想,反映到政治思想领域,就是将治世的政治问题归结为治心的伦理问题,展现了王阳明哲学里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的不可分割性。王阳明政治哲学的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化治世为治心”,其最显著特征是将政治社会中的问题化约为人的道德本心之问题,把公共性的治理问题转化为个体的心性修养问题。在此基础上,阳明后学则坚信王阳明所提出的“良知”,认为依靠“致良知”,个体在道德上能够不断完善,而家国天下就会得以治理,理想的社会就会实现,他们对“良知”的政治效用持有一种信念。
我们知道,在儒家德治传统里,关于治理国家的思路,孔子之后,大致上可以区分为两种路向,一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仁心政治,一种是以荀子为代表的礼仪政治。两种路向在本质上都认同儒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政治操作上各有偏重,孟子的理路在于好的政治基于人的道德本性的发挥,而荀子的理路在于好的政治要求通过具体的制度规范来约束人性欲望,二者都是为了达成先圣所设想的合乎道德的理想社会,不同的是,什么样的手段才能使人与社会真正的合乎道德。王阳明大体上是继承了孟子一路的仁心政治,即强调仁心可以转换为仁政,认为人的内在道德属性就足以保证人与社会向善,之所以人与社会依旧在道德上不堪,那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内在德性的力量。在王阳明看来,人们可以实现所谓的“内在超越”,觉察到自己的德性并切实地履行之,这样,理想的政治社会就可以实现。换句话说,在主张“仁心政治”的思想里,认为为政者与百姓只要具备并发挥仁心,那么良好的政治是可以期待和实现的。
“心体”是王阳明立教根本,他把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良善与否都归结为“心体”是否发明,也就是人的道德本心或良知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扩充和呈现。人的内在德性培养及其外在显现的过程,就是政治社会走向良好的过程,在王阳明看来,道德心体的培养和政治社会的治理实际上是二而为一的,政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心的问题,“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治理社会如同修养自己的心性,人心向善,则社会向善,人心向恶,则社会趋向堕落。因此,在王阳明那里,外在的政治问题的本源在于人心,人心是政治中的第一义,而礼仪规范则是政治中的第二义。王阳明曾说:“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