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 ——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 ——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2025-08-01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毕游

出版时间:2020-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68670

 

书籍介绍

本书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通过对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三者思想的比较分析,对理学从朱学时代到王学时代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探讨和概括。本书认为,在对理范畴客观性的认识以及心理关系、知行关系方面,朱学与陆学实际上更接近,而二者与王学之间的差异则是本质上的。从朱陆到阳明,理学逐渐演进为实践之学、方便之学,得以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

 

作者介绍

毕游,1969年7月出生,2006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攻读中国思想史专业,师从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先生。2009年7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2010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继续攻读中国思想史专业,2013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4年9月被聘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2019年9月被聘为研究馆员。

 

书籍目录

论篇

第一章 从南宋到明中期的历史演进

一理学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政治对理学发展的需求及理学的工具化

三社会思潮的新方向

第二章 朱陆异同的历史公案

一朱陆之争的发端

二从朱陆和会到“晚年定论”

第三章 近现代关于朱、陆、王的比较研究

一研究概说

二有关理学范畴的哲学分析本论篇

第四章 “理”范畴:从客观之理到主观之理

一朱熹的“理”观念

二陆九渊的“理”观念

三朱陆后学“理”观念的演进

四王守仁的“理”观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性”范畴:从道德本体到逐渐弱化

一朱熹的“性”观念

二陆九渊的“性”观念

三朱陆后学“性”观念的演进

四王守仁的“性”观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心”范畴:从心具理到心生理

一朱熹的“心”观念

二陆九渊的“心”观念

三朱陆后学“心”观念的演进

四王守仁的“心”观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知”范畴:从理性认知到本能直觉

一朱熹的“知”观念

二陆九渊的“知”观念

三朱陆后学“知”观念的演进

四王守仁的“知”观念

本章小结

终论篇

第八章 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

一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的思想异同辨析

二理学思想从朱陆时代到阳明时代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试读

若以公元780年实施的两税法为标志,国家对土地私有的正式承认发生在1130年,朱熹出生前350年。以此作为朱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似乎有些遥远。但是笔者认为,经济基础对社会思想的影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尤其从中唐以后到宋朝建立的200年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与土地私有相适应的社会思想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被延缓了。当然,土地私有一般是作为整个理学产生的背景讨论的。然而笔者发现,南宋初期的经济制度与北宋时期并无太大差别,漆侠的《宋代经济史》对南宋的经济制度也未作特别说明(不过南宋的土地兼并现象更为严重)。因此,以理学产生的经济背景来说明朱学,大体是不会有问题的。

当然,关于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性质的问题始终存在争论。笔者赞同侯外庐的观点,即把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区别开。中唐以前,土地和人口至少在名义上是属于皇帝所有的。作为统治阶级的大地主阶层对土地只是占有的性质,这种占有是以其身份获得的,是政治性的而非经济性的。在这种制度下,土地买卖是被限制的。但是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对土地非身份的、经济的占有日益普遍,国家已无力限制。两税法便是在税赋制度层面对这一趋势的被迫承认。宋朝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土地占有不再限制。不仅如此,官府还要为之办理过户手续。这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济关系变化的直接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变化。自秦至唐,身份性地主阶层是政治上的主要力量。经过有唐一朝,庶族阶层在经济上取得了优势地位,从而在政治上也取代了门阀世族。科举制便是顺应这一变化的产物。沟口雄三认为,科举制在唐朝还只是一种辅助性的选官制度;但在宋朝,庶族阶层通过科举制度,形成了一个非世袭的官僚阶层,从而完成了中央集权的确立。科举制在理论上使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了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官僚阶层的可能。尽管并非每个读书人都能成功入仕,但是在官学科目的长期训练下,他们的思想意识总的来说是趋于一致的。也就是说,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阶层:他们首先是知识分子,他们以治国平天下为学术宗旨,以古代儒家经典为知识对象,以科举考试为主要途径,以参与国家政治为人生目的。这样的一个阶层,本书姑且称之为“士人阶层”。当然,“士人”一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广义上说,秦汉以来的知识分子都可以称为“士人”。但是,隋唐以前的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密切程度远不如唐宋以后。如岛田虔次所说,汉代的知识分子是博士弟子而不是豪族,政治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六朝世族的第一条件也不是知识而是门第,掌握知识的经生实际上类似于保存经学的匠人。因此本书所谓“士人”,仅指唐宋以来能够依靠知识而不是身份来获取某种社会地位并得以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类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