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中国哲学通史:明代卷

中国哲学通史:明代卷

2025-08-08

 

中国哲学通史:明代卷

丁为祥 著,郭齐勇 主编

出版时间:2021-06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58618

 

书籍介绍

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详细考察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宋元以及明清时期这六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其中本卷为明代卷,从肩负“道统之传”的曹端出发一直到提倡“诚意慎独之学”的刘宗周,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论证了明代理学——心学与气学总体继承朱子学基础上之两种不同走向,最后将儒家心性之学推向高峰,并由此开启了明清之际的反思与批判思潮。

 

作者介绍

丁为祥,1957年生,陕西西安人,哲学博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学会、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常务理事,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对儒学的未来命运尤为关注。已出版《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自苦与追求——墨家人生哲学概览》《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等。

 

书籍目录

  • 导论

  •  一、哲学史与思想史

  •  二、体制、传统与思潮的交互作用

  •  三、不同思潮的互动及其相互塑造

  •  四、明清思潮的转向及其分期

  •  

  • 第一章 明代的时代大势与思潮特征

  •  第一节 明代社会总体特征

  •  一、元末的形势与明代政权的建立

  •  二、明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  三、明代士人的地位

  •  第二节 明代的思潮特征

  •  一、三教概况

  •  二、科举制的完善

  •  三、朱学定于一尊

  •  四、明代士人的追求

  •  

  • 第二章 理学的顺承与演变——理气哲学的发展(上)

  •  第一节 曹端的理学思想

  •  一、太极的属性

  •  二、理气关系

  •  三、《夜行烛》及其对佛老的批评

  •  第二节 薛瑄的河东之学

  •  一、无极而太极

  •  二、理一分殊

  •  三、格物与居敬

  •  四、践履之儒及其学派学风

  •  第三节 吴与弼的力行与胡居仁的主敬

  •  一、吴与弼的“自治”与“力行”

  •  二、胡居仁的“主敬”

  •  三、胡居仁的理气关系及其对佛老的批评

  •  

  • 第三章 理学的顺承与演变——理气哲学的发展(下)

  •  第一节 罗钦顺的理气、心性与儒佛之辨

  •  一、理气之辨

  •  二、心性与儒佛之辨

  •  三、罗钦顺与王守仁之辩

  •  第二节 王廷相的元气论哲学

  •  一、“元气之上无人无物”

  •  二、人性观及其对双重人性论的批评

  •  三、对佛道与理学的批评

  •  第三节 吴廷翰的气论思想

  •  一、“气为万物之祖”

  •  二、对理学的批评

  •  三、道德修养论

  •  第四节 顾宪成朱王互救其失的哲学思想

  •  一、东林党的学术活动(哲学思想)

  •  二、先天良知与后天功夫并重

  •  三、“无善无恶”辨

  •  第五节 高攀龙的格物知本之学

  •  一、格物与知本

  •  二、悟与修

  •  三、敬与顺乎自然

  •  

  • 第四章 理学的变革与革命——心性之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陈献章 的“自得”与“自然”之学

  •  一、独特的成学经历

  •  二、自得之学

  •  三、学宗自然

  •  四、静坐与诗教

  •  第二节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

  •  一、“心体物不遗”

  •  二、“随处体认天理”

  •  三、与阳明的格物之辩


  • 第五章 王守仁的心性之学

  •  一、为学路径

  •  二、心即理的提出

  •  三、致良知的形成

  •  四、知行合一的工夫路径

  •  五、四句教的圆融


  • 第六章 阳明后学与心学的发展(上)

  •  第一节 钱德洪与浙中学派

  •  一、浙中三子的不同走向

  •  二、钱德洪的“四有教”

  •  三、为善去恶的功夫

  •  第二节 王畿的先天正心之学

  •  一、先天正心之学

  •  二、寂与感

  •  三、致知之辩

  •  四、良知的现在说与现成说之分歧

  •  第三节 邹守益与江右学派

  •  一、“至善无恶”

  •  二、“戒惧”工夫

  •  三、对同门偏离阳明宗旨的批评

  •  第四节 欧阳德的体用动静之学

  •  一、良知与知识之辩

  •  二、体用一贯之学

  •  三、动静合一

  •  

  • 第七章 阳明后学与心学的发展(下)

  •  第一节 聂豹的“归寂通感”之学

  •  一、归寂以通感

  •  二、执体以达用

  •  三、致知议辩之分歧

  •  第二节 罗洪先的主静之学

  •  一、从“主静”到“流行”

  •  二、对现成良知说的批评

  •  第三节 王时槐的“透性研几”之学

  •  一、虚静与生生

  •  二、透性

  •  三、研几

  •  第四节 李材的“止修”之学

  •  一、知与性

  •  二、止修宗旨

  •  三、修身与治平

  •  

  • 第八章 泰州学派与阳明学的变化

  •  第一节 王艮父子与泰州学派

  •  一、出身与经历

  •  二、百姓日用即道

  •  三、现成良知说

  •  四、“知本”与“乐学”

  •  第二节 罗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学

  •  一、大道只在此身

  •  二、“天明”与“光景”

  •  三、当下顺适

  •  四、王门二溪

  •  第三节 耿定向的“不容已”之学

  •  一、真机不容已

  •  二、平实之旨

  •  三、学有三关

  •  第四节 李贽的“童心”与“异端”之学

  •  一、童心说

  •  二、自然之性与清净本源

  •  三、身后影响

  •  

  • 第九章 理学的外缘影响——从传统的佛道二教到天主教的传播

  •  第一节 明代的佛教哲学

  •  一、佛教概况

  •  二、四大高僧的融通趋向

  •  第二节 明代的道教哲学

  •  一、南宗与北宗

  •  二、正一道与《道门十规》

  •  三、全真道与《性命圭旨》

  •  四、三一教之特色

  •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天主教的传播

  •  一、西学东渐的历史与进程

  •  二、中西学术的“格义”与会通

  •  三、利玛窦的贡献及其影响

  •  

  • 第十章 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

  •  一、生平境遇及其从政生涯

  •  二、意与诚意

  •  三、心性与慎独

  •  四、对心学的检讨与对气学的点评


精彩试读

明代是离现代社会最近的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的专制王朝。在它之前,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它之后,又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所以明代也就可以说是两宋以降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的王权。由于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一起始就是在“反满”之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下举行的,因而似乎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复明”效应。这样一来,对于20世纪的中国来说,如果说明王朝不具有最重要的影响,那么起码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所以,简要介绍明代社会总体格局及其思潮特征,也就成为我们分析明代哲学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明代社会总体特征

已如前述,明王朝之前是统治不足百年的元,元朝虽然国运不祚,但在从宋到明的历史演变中却起着过度与转换的作用。因而要把握明代社会特征及其思潮趋势,又必须从元人的统治与元末的形势说起。

一、元末的形势与明代政权的建立

元朝是一个由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在相继灭掉金与南宋之后所形成的王朝。蒙古人之所以大举灭宋,与其说是经过长期预谋、从而有计划地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不如说主要是出于一种武力扩张,并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实现其对中原财富长期而又合法的掠夺。所以,对于元代政权及其统治,钱穆先生评价说:“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制反动,二是征敛赋税。”①而这两项政治举措,实际上也都服从于其对中原财富长期掠夺的目的。

由于蒙古人文化相对落后,而其所关心的又主要集中在对其统治的维护与财富之掠夺两个方面,因而其统治方法也就格外简单,可以说除了武力征服之外,也就只有赤裸裸的掠夺了。概略言之,蒙古人在相继灭掉辽、夏、金、宋之后,曾将全国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二等级为蒙古人和色目人,三、四等级则为北方的汉人与最后被征服之南宋人。具体说来,则当时的国人实际上又被元统治者划分为十个等级,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其中“九儒十丐”一说,不仅典型地表现了元代统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隔膜与鄙视,而且也是以后影响深远的“臭老九”一说的真正源头;中国自秦汉以来所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始终未能得到元人的承认与继承。在这一背景下,其政权之民族压迫与财富掠夺的性质是完全可以想见的。即使从其历代帝王中最为开明的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其中1260至1294年在位)来看,其在位期间,“专用财计之臣,务于聚敛。各种商税课额,日增月涨,靡有所已”。但另一方面,即使是雄才大略的元世祖,其在位期间,也不得不承认“江南归附十年,盗贼迄今未靖”。这又说明,被征服的宋人也从未停止对其民族压迫的反抗。

更难以想象的是,蒙古人所熟悉的只是游牧生活,在占领了广袤的中原之后,他们不是因地制宜,尊重中原的农耕习惯,而是强行将大量的农耕地变为不耕不稼的草场。因而牧场与农田的杂糅、军户与农户之间的相互侵夺,就成为当时最普遍的社会矛盾。又由于元政*体上的民族压迫性质,势必导致大量的农户流离失所,而在统治者一意于财富掠夺的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流亡乞讨,起义造反也就成为最后一条生路了。所以到了元末,农民起义一下子遍及全国,著名的如河南的韩山童、韩林儿起义,湖广的徐寿辉起义,江苏的张士诚起义、浙江的方国珍起义,安徽的刘福通、郭子兴起义,以及四川的明玉珍起义,等等,一时间,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全国。后来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就是从元末农民起义中冲杀出来的一代枭雄,并最终成为元政权的取代者。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安徽凤阳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早年遭逢旱蝗灾,父母兄全饿死,“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过着四方游食的生活。由于当时天下大乱,盗贼四起,于是不得不投奔郭子兴所领导的红巾军。在郭子兴麾下,朱元璋初露其战伐谋略之才,深得重用,又经过十多年的东征西讨,终于扫灭群雄,于是即帝位,号洪武,建立了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