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学谱
王士纬 编,杨鑫杨立军 导读整理
出版时间:2023-0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8514
书籍介绍
《心斋学谱》共分六部分:传纂、学述、著述考、学侣考、一庵学述、东厓学述,是了解心斋及泰州学派的入门要籍。此次整理,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印本为底本,再加校点,堪称迄今最善之本。新增导读,梳理儒学源流,讲解工夫要点,提示今人身心修习方法。
作者介绍
杨鑫,江苏东台人,毕业于中山大学,致力于儒学研究与讲学实践。著有《王心斋家训译注》。
杨立军,徽州人,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合作整理有《朱子语类》,参与整理《钟泰著作集》。
书籍目录
自序
一 传纂
二学述
(一)良知为自然天则
(二)百姓日用即道
(三)学乐
(四)看书先得头脑
(五)格物有本末之物
(六)修中以立本
(七)修身以立本
(八)大人造命
(九)求万物一体之志
(十)修身讲学以见于世
(十一)善教
(十二)安身
(十三)进不失本退不遗末
(十四)学术宗源在出处大节
三 著述考
四 学侣考
五 一庵学述
六 东厓学述
跋
精彩试读
以工夫的眼光重看经典时至今日,伴随外部环境的大动荡,时代精神正发生转折;风气的变化随处可见,比如电影和文学,从现实主义占主流到科幻、奇幻、仙幻之类持续风行。“由实转虚”所表征的其实是由外转内,不满足于物质的平面的生活,转而寻求立体的生命体验,寻求超越的精神之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周围弥漫的复古风,来自对古人生活的好奇和向往,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对于曾经的立体丰富的生命生活的追怀。它在每个人内心涌动,起初并不自觉,更进一步,就有了追究生命精神来源的需求,这是我们今天重读经典的根本动力。一、经典的本义文化的核心是经典,因为经典蕴含着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此当无疑义。但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核心,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同,因此,各个时代对经典的认识(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认知)也可能不同,有时候还会差异很大。在此意义上说,学问确有古今之别。换言之,古今学问变异的原因不在于学科的分类或使用工具的变化,而来自对经典的认识不同。具体说来,不同时代对于经典的认知不同,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哪些书属于经典的认定有差别;比如儒家经典从“五经”到“四书五经”再到“十三经”,是经典范围的扩大。二是对经典的解释的差异,比如对于权威注疏的认定发生改变;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成书的年代连同作者一起被排挤打击,后来地位逐步上升,到了明代则被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解释。从古今之别的视野来看,首先是第一种情况,经典的范围明显扩大了,主要是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著作划入经典,同时人文经典的数量也有所扩充。而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虽然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或起伏摇摆,但依然不可替代。这里透露出的信息是人类生活空间的扩张,以及重心的转移,其与第二种情况的古今变化紧密相连,而不若后者之深切著明,此不赘论。
就第二种情况的古今之别而言,二十世纪以来对经典的解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人程树德曾说:“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这句话见于程先生撰于20世纪40年代的《论语集释》,概括了古今对经典的不同理解,推扩一层,实则是古今之学的本质性差异。以下就以《论语》为例,来看看经典解释的古今变异。朱熹的《论语集注》的权威地位,伴随着科举考试教科书的身份一直延续到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之后,随同读经在教育系统中的弱化乃至取消,该书地位则持续走低乃至被彻底抛弃。
及至今日,朱注重新被学界重视,但是以它为代表的经典解释并未回到原先的主流地位。当今在读书界影响最大的《论语》解读,以杨伯峻《论语译注》和李零《丧家狗》为代表;……如前所说,丛书“导读”的首要任务是引导读者回到工夫本身,兼以自身实践经验加以解说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