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传习录》章句发微

《传习录》章句发微

2025-09-29

《传习录》章句发微

邱旭光

出版时间:2022-10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141716

 

书籍介绍

本书聚焦《传习录》,跳出传统研究视角,以独特维度解读阳明心学。它梳理书中“心即理”“格物”等核心论题,分卷剖析,从文化逻辑探“良知”属性,借逻辑视角解王朱“亲民”之争,对比中西“心物”观。书中关联胡塞尔、黑格尔等哲学思想,挖掘心学开启的人主体性价值,虽因对照原典体例稍欠系统性,却为读者带来别样哲学省思。

 

作者介绍

邱旭光,江西修水人。现就职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传统哲学、文化心理、教育管理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

 

书籍目录

卷上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黄以方录

附录一 传习录拾遗

附录二 朱子晚年定论

附录三 天理良知语句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试读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①为正,盖先儒②所谓误本者也。

 

注释:

①旧本:指郑玄注,孔颖达疏之《礼记·大学》。②先儒:实指朱熹。

 

讨论:

王阳明与朱熹在《大学》主旨方面并没有本质性的不同观念,主要歧义是对“格物”的理解。格物是疏解《大学》主旨的最终切口,也是“明明德”的前置条件,即最终落到“格物”,或最先要从“格物”开始。

两人都想将探索的入口置于“最初”的那个地方。但是对这个“最初”的理解的差异,终将影响到结果的差异。

朱熹是经验的,王阳明企图超越经验,但最终他还是把自己放在经验之上。

胡塞尔很强调那个“原初的给予”,并且认为经验是“与事实有关的任何思想、任何论断”的基础,但若进入“纯粹本质的思想”,它的基础就不再是经验。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无生乙说,若水之寒,若火之执,断断平“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省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qǐng kài),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1】

章句:

【“在亲民”句】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讨论:

《大学》开头“在亲民”,王阳明解为‘亲民”,朱熹解为“新民”。

朱熹的解释源于《大学》在后文解释“亲”的时候,所选例解为“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没有第二个不同的解,故朱熹以前后逻辑推为“新”。王阳明不从文本“表象”之“形式逻辑”推解,而从《大学》之总体宗旨解析,即对于“治国平天下”起什么作用的角度,选择“新”这个意义,没有作用,不产生什么价值;而选择“亲”这个意义,从历史到现实,都可以直观地看出“亲”是有助于“治国平天下”的。王阳明引经据典,提供了充分的、直观的、简单易明的、易于接受的

佐证。


问题:

如果王阳明是正确的,则《大学》的作者在后续的解释时,忽视了前后的逻辑。因为从《大学》的体例看,后续内容是对前述宗旨的分章解析。

从王阳明与朱熹的思维方式看,王阳明是“宗”先圣的。且是从紧扣《大学》宗旨之需要出发进行思考的;朱熹则有企图标新立异、有所突破的嫌疑。假设为“新”,则需要取“弃旧从新”的意思。这个“旧”就是现有的“不端”,而走向一个“对的自己”的意思,也就是“端”,为其“端”才可以趋向于“至善”,则“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三句都在一个议题之下。朱熹是有点寻求“真已”的功夫。如此,则朱熹隐含有一种真正的寻求真理的精神在,而不是仅仅“为圣人说教”。王阳明则更在于坚持追踪最初的儒家精神,故自然地把它和“教养”结合了起来。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此即将“亲”替换为“新”]。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义。‘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