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王阳明文献的刊刻研究

王阳明文献的刊刻研究

2025-10-28

王阳明文献的刊刻研究

邹建锋

出版时间:20241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13723

 

书籍介绍

该书广泛搜罗嘉靖到崇祯时期,王阳明著作的各种单刻本版本文献,包括《传习录》《传习续录》《阳明先生文录》及其《续编》《阳明先生诗录》《王阳明年谱》《王文成公全书》等,介绍其刊刻所涉的捐资人及编撰者情况,对刊刻文献的编撰过程及其流传情况进行初步探索,试图梳理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其中,尤为着意于流传不广的王阳明单刻本文献,点明其收藏地,摘录其序言或跋文,初步勾勒其面貌,以引起学术界对该版本的重视和了解。

 

作者介绍

邹建锋,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原宁波大学哲学和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导师,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慈云佛学院特聘教授。主持王阳明文献版本、崇仁学派、阳明弟子考等课题,编著有《北方王门集》(与李旭、刘丹等合作)《阳明夫子亲传弟子考》,在《哲学与文化》《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

 

书籍目录

  • 引论 王阳明文献版本学的兴起

  • 第一节 王阳明所处不同政治环境的变动

  • 第二节 阳明后学人物群的成长、分化与壮大

  • 第三节 王阳明文献单刻本的首刻与修缮

  • 第四节 从胡宗宪刻本到万历初《王文成公全书》的最终定稿

  • 第五节 王阳明文献版本学的定论与未定论

  •  

  • 第一章 王阳明稀见珍本文献单刻本源流初探

  • 第一节 《传习录》形成过程初探

  • 第二节 《阳明先生文录》形成过程初探

  •  

  • 第二章 《传习录》版本再探与南大吉绍兴府版《传习录》复原

  • 第一节 嘉靖二十九年以前《传习录》稀见版本考探

  • 第二节 嘉靖二十九年转局与《传习录》多种版本的出现

  • 第三节 孙应奎刻阳明手授本与南大吉绍兴府版《传习录》复原

  •  

  • 第三章 《传习续录》版本源流考

  • 第一节 《传习续录》到《传习录·续录》的出现、增录与重刻

  • 第二节 新发现的北大藏水西精舍初刻本《传习续录》

  • 第三节 上图新发现藏嘉靖重刻《传习续录》

  • 第四节 万历重刻《传习续录》本的流行

  •  

  • 第四章 《阳明先生文录》形成过程再探

  • 第一节 28卷本与24卷本之争:《阳明先生文录》编辑原则的分裂

  • 第二节 24卷本的递修与增刻:从甲库藏本、云图藏本到国图藏本

  •  

  • 第五章 新发现北大藏增订《阳明先生存稿》十四卷本孤本版本价值论

  • 第一节 黄绾与嘉靖十二年、十四年两种黄绾本的捐资刊刻

  • 第二节 北大藏本对黄绾本文录的增刻与挪移

  • 第三节 甲库本对北大本的继承与精简

  •  

  • 第六章 邹守益广德版《阳明先生文录》复原

  • 第一节 嘉靖十八年王世隆贵州重刊《阳明先生文录》

  • 第二节 嘉靖六年邹守益广德刊《阳明先生文录》复原

  • 第三节 约嘉靖九年余姚重刊《阳明先生文录》

  • 第四节 王世隆本《阳明先生文录》文献价值论

  • 第五节 王杏本《阳明先生文录》文献价值论

  •  

  • 第七章 《阳明先生诗录》版本源流考

  • 第一节 单刻本《阳明先生诗录》版本价值论

  • 第二节 姑苏28卷文录本对单刻本《阳明先生诗录》的递修

  • 第三节 28卷本后出系列版本价值论

  • 第四节 赣州版阳明江西诗歌重新排序的文献史料意义反思

  • 第五节 余姚版四卷本文录附录四十三首诗歌文献价值论

  •  

  • 第八章 《阳明先生奏疏》版本源流考

  • 第一节 二十四卷本对《阳明先生奏疏》内容的删减

  • 第二节 后世版本重刻《阳明先生奏疏》的得失

  •  

  • 第九章 《阳明先生公移》版本源流考

  • 第一节 存世七卷本《阳明先生公移》非全本论

  • 第二节 《三征公移遗稿》所选公移亦非全本论

  • 第三节 《三征公移遗稿》多出34篇公移文献价值论

  •  

  • 第十章 嘉兴版《阳明先生文录续编》版本价值论

  • 第一节 八卷本《阳明先生文录续编》的章节结构

  • 第二节 八卷本《阳明先生文录续编》文献史料价值

  • 第三节 存世孤本《阳明先生文录续编》重刻本论

  •  

  • 第十一章 《阳明先生年谱》形成过程初探

  • 第一节 三种《阳明先生年谱》创作“接力赛”

  • 第二节 天真版阳明年谱文献价值论

  • 第三节 赣州版阳明年谱文献价值论

  • 第四节 通行版阳明年谱文献价值论

  •  

  • 第十二章 《王文成公全书》版本源流考

  • 第一节 隆庆六年谢廷杰在杭州汇编单刻本旧版刷印

  • 第二节 全书初刻本对王阳明单刻本的汇编与递修

  • 第三节 万历二十五年熊惟学在广西南宁对全书本的增刻

  •  

  • 第十三章 王阳明散佚语录版本来源考

  • 第一节 《传习录》拾遗汇校

  • 第二节 郜永春辑阳明语录版本来源

  • 第三节 山崎道夫“白鹿洞本”为《遗言录》论

  •  

  • 第十四章 总论《王文成公全书》形成过程中的几次大规模修订

  • 第一节 全、一之辨:《传习录》形成中大规模修订的特点

  • 第二节 全、精之争:《阳明先生文录》编稿分歧与不断修缮

  • 第三节 《文录续编》《山东乡试录》与《王文成公全书》最终定型

  • 第四节 阳明全书出版后多种单刻本文献价值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精彩试读

1988年,钱明先生在《浙江学刊》第5期发表《〈阳明全书〉的成书经过和版本源流》,通过查访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余姚的图书馆和藏书楼,以及日本的九州大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筑波大学图书馆、名古屋市蓬左文库,对王阳明的著作作了初步调查,并就《阳明全书》的形成过程作出开创性研究。四年后,即 1992年,在充分吸收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排印本《王文成公全书》众多优秀成果基础上,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共同编校的《王阳明全集》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随后上古社《王阳明全集》系列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与时俱进,形成不同系列的简体本、繁体本,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阳明文献引用研究的通行版本。

自20世纪90年代初,钱先生利用其优越的日本海外访学便利条件,搭构起沟通海外与内地阳明学研究的重要桥梁,潜心埋头于阳明文献史料收集工作,整理阳明散佚诗文,经过近二十年辛勤劳作,蔚为大观。201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钱先生等编校整理的《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增收三百多条王阳明论学语录,增补一百余篇明、清与民国学者论阳明的传记、序跋、祭文等资料,在当时,实为收录最全、考辨最精的王阳明文献全集,大幅扩增上古社《王阳明全集》未收的大量史料,尤其是永富青地先生编校整理的142篇公移(见该书第6册卷四十八至卷五十),文献史料价值意义巨大,对推进王阳明文献版本与学术思想研究具有重大作用。

永富青地是日本阳明学著名文献学专家,他遍访查阅日本、欧美与我国内地多所图书馆稀见王阳明存世珍本文献,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所获甚多,于2007年在日本出版《王守仁著作之文献学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已经成为目前阳明文献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在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发现《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撰写了研究论文,考证其成书刊刻过程并表彰其价值,为学术界所称赞。

多年来,笔者利用《中华古籍总目》、CALIS中国高校古籍数据库目录、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中华古籍资源库”全文数据库、国家珍贵古籍目录,对王阳明单刻本稀见珍本文献展开系统调查,并在一大批优秀的阳明学文献研究学者的帮助下,获得近三十种王阳明稀见善本全文。还在成都采薇阁捐资下公开影印出版《王阳明稀见版本辑存》《阳明心学文献丛刊》《阳明心学书院文献丛刊》等多种大型丛书,以完善与丰富阳明心学文献资料库。

多年来,笔者利用《中华古籍总目》、CALIS中国高校古籍数据库目录、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中华古籍资源库”全文数据库、国家珍贵古籍目录,对王阳明单刻本稀见珍本文献展开系统调查,并在一大批优秀的阳明学文献研究学者的帮助下,获得近三十种王阳明稀见善本全文。还在成都采薇阁捐资下公开影印出版《王阳明稀见版本辑存》《阳明心学文献丛刊》《阳明心学书院文献丛刊》等多种大型丛书,以完善与丰富阳明心学文献资料库。被“雪藏”与“打压”的历史时代与政治社会背景,这造成了王阳明文献刊刻与流传保存之难。与之同时,王阳明思想本身具有的前瞻性与新奇性,尤其是王阳明良知学的超前性与自由价值的日益彰显,又让一些先行者勇于传刻阳明心学及相关文献。当时明朝的政局,无论是进士、举人等官员选拔,还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均是以程朱理学为宗,而对于掌权者及以正统自居的理学人士而言,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对传统宗法秩序的冲击、削弱及其对中央权威的巨大解构力、消解力,相当于洪水猛兽,阳明心学被视为“伪学”。但王阳明卓越的军事功勋与其多年对国家、地方公共事务的奉献所带有的巨大光环与光明效应,可以缓解程朱理学保守派读书人与各级官员对阳明文献刊刻的阻挡。王阳明学术的通透性和愉悦身心的精神功能,又推动了当时读书人和部分地方官员振兴乡邦,积极踊跃刊刻阳明文献,创建书院,讲学争鸣。即便是以程朱理学为宗的清王朝,官方禁止传播阳明学的苛刻不利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约束下,还是有数以千计的地方乡绅与饱读诗书的学者们默默传播阳明心学,刊刻阳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