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传习录》讲疏
[明]王阳明 著;刘兆伟 讲解 胡永成 整理
出版时间:202412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13704
书籍介绍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书信集,它不但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王阳明先生的学说和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完全展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深度和精妙的语言艺术。本书是对《传习录》的逐句解读,也包括一些拓展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作者在注重了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以更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晦涩难懂的古籍焕发新的生命力,让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更深入地领会到《传习录》的思想精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介绍
刘兆伟,沈阳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教育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马来西亚儒学研究会学术顾问、辽宁省孔子学会名誉副会长、辽宁省中华传统文化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出版《〈论语〉通要》《〈中庸〉诠评》等专著,发表《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等论文
书籍目录
前言
卷一 语录一
《传习录》上
卷二 语录二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又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三 语录三
《传习录》下
附《朱子晚年定论》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
答黄直卿书
答吕子约
答何叔京
答潘叔昌
答潘叔度
与吕子约
与周叔谨
答陆象山
答符复仲
答吕子约
与吴茂实
答张敬夫
答吕伯恭
答周纯仁
答窦文卿
答吕子约
答林择之
又
答梁文叔
答潘叔恭
答林充之
答何叔景
又
又
答林择之
答杨子直
与田侍郎子真
答陈才卿
与刘子澄
与林择之
答吕子约
答吴德夫
答或人
答刘子澄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试读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其家世代书香,祖上王览是晋朝初年大将军,王羲之是其第三十四世祖,祖父、父亲都是进士。父亲王华,号龙山公,成化十七年的状员,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封新建伯。明朝开始,朱元璋建都南京,其孙建文帝继位不久,即被其四子,即小皇帝的四叔明成祖朱棣取而代之了。协助者是朱棣的同母胞弟朱权。朱权封地在今赤峰宁城,故称宁王。朱权本不愿从成祖夺权,成祖骗其出城,烧了宁城,逼其同行。现在宁城那个辽代古塔,城墙根儿就是明代的。后来王阳明在江西擒获造反的宁王朱宸濠就是朱权的后代。朱宸濠因其祖助成祖夺权,功劳大,几代皇帝都让他三分,导致他跋扈僭越。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为朝廷立了大功,亦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当初,明成祖夺权后,把国都迁到北京;南京亦未放弃,官府衙门、办事大臣照样设置。所以北京有兵部尚书,南京亦有兵部尚书。王氏本居山东琅琊,西晋末年迁到南京,后来由于权势者聚安江南,南京米贵,望族逐渐再往南迁,其家迁到了绍兴,后曾一度迁到余姚。王阳明的父亲又从余姚迁回了绍兴。
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生于余姚。后其父于北京做官,其11岁即到北京,学经书之余,接触各色人物,包括看相的、算命的、占卜的;还曾跨过长城,跑到塞外,去了解边塞烽火。王阳明十五六岁就琢磨国防事务,很有家国情怀。王阳明17岁,成婚于南昌,岳父诸养和,是江西布政使参议。18岁偕夫人归余姚,乘船经广信即江西上饶,拜见理学大儒娄谅(号一斋),一见而为终身之师。王阳明向其学习格物致知之学,先生甚是喜欢。
王阳明22岁参加科举未中。与其父亲来往者皆为达官贵人,或有开其玩笑者,阳明很为不满,便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26岁再考,恰遇被他斥责者做主考,自然落榜。28岁考中进士,后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山东主考官等职。
34岁遇上了湛若水即湛甘泉,一见如故,成为真朋友,一并开始讲学。王阳明开始讲学,当时明孝宗刚去世,明武宗登基。当时宦官作祟,对中正之士加以迫害。南京谏官戴铣等人上书指斥太监刘瑾等。为此,刘瑾唆使皇帝下旨,把戴铣等人从南京押往北京。王阳明为救戴铣等人给皇帝上了奏折,请求皇帝佑护忠臣,以彰圣德。由于太监从中作梗,王阳明被打四十大板,当场昏迷,幸运至甚,竟然神奇苏醒。王阳明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龙场驿就是古驿站,原来山路艰险,难于行走。那时,此地毒蛇猛兽出没,瘴气回荡,没吃的、没住的,周围是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当时王阳明37岁,他面对险恶环境决意活下去。《传习录》中讲,修养的最大问题、最大考验还是生死的考验。他之所以讲得那么确切、那么有说服力,就在于自己经历过。所谓龙场悟道,首先悟的是必须活下去,既而悟到得向内修,不要向外求。王阳明讲格物就是要格己心之非,不是去格外部的事物,不是格别人身上的问题。有一天,他睡着睡着突然大喊,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明白了什么?明白了怎么做人,怎么立于世。要活下去就得从自身、从内心学圣人之道,行圣人之道。从此王阳明浑身清爽、精神振作,给病人熬汤药,与当地人交朋友。用破泥碗、破瓢舀酒,别人喝完,他也拿过来就喝。既而说,这就是尧、舜时的生活呀!这就是尧、舜时的快乐呀!这就有了活下去的条件了。他写诗说:“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我绝不能久居龙场,一定会好的。有了这个期盼,这个信心,王阳明不但和当地人相处融洽,而且还给他们讲讲做人之道。他刚到龙场时,住的地方叫玩易窝,就是一个石头窝。现在有的说法说是石椁、石棺,说王阳明就躺在里边说,我想不明白就不起来了。这都是演绎的。其实就是个石头窝,弄点儿草一靠,就睡觉了。后来老百姓拥戴他,就在二里外的高地建了个简易的房子,就在现在的阳明广场里边。所谓的何陋轩、君子亭,就是老百姓帮助搭的窝棚、草棚,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义,在木板上写了“何陋轩”“君子亭”挂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