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王阳明与九华山文献汇编宗

王阳明与九华山文献汇编宗

2025-11-14

王阳明与九华山文献汇编

宗学 主编

出版时间:20240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33357

 

书籍介绍

本书广泛而扎实地收集和整理了九华山历史文献,系统地考证了阳明先生与九华山文化的因缘,发挥了九华山史料的当代价值。希冀此书能够为王阳明九华证道的研究与借镜,为阐释儒释道融会贯通的文化传统,为传扬辩证的人文精神提供扎实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做到了,便是“述而不作”,又是“述而有作”。

 

书籍目录

甲编 王阳明与九华山

 本编说明

 一 王阳明文

 二 王阳明诗

 三 王阳明先生九华诗册

乙编 湛若水九华山诗文

 本编说明

 一 湛若水文

 二 湛若水诗

丙编 九华学侣

 本编说明

 一 李呈祥

 二 柯乔

丁编 遗风流韵

 本编说明

 一 九华山王、湛之从游

 二 九华山王、湛相关遗迹及题咏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试读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辩证的人文精神,一直贯彻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体现在儒释道的思想中,呈现在经史子集里。它的根本与核心,即人类的自觉自律这一点始终未变,但其具体内容和形式随时代而变化。

如宋代理学讲求“格物致知”,目的是“诚意正心”,这是“穷理”的过程;而明代心学认为“心即理”,讲求“致良知”,这是“正心”的过程。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理学和心学是没有冲突的,就像《中庸》说的“君子尊德l生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穷理”和“正心”都是修身的重要方面。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对立的事物可以相反相成。

人文精神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的道理,“古今一也,万物一也”,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但它又充满变化。要用智慧把这个“一”打破,运用到万事万物中,这才是真正的创造。对于传承和发扬辩证的人文精神,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观念上的“和而不同”与实践中的整体会通。具体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析。

就此,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的阳明心学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启示意义。至于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本,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卷下),明显地表现了儒佛的融合。其中,前两句就是从佛教的“不思善不思恶”“本性清净”“念起欲作”等理论中变化出来的。

王阳明心学的诞生与九华山佛教素有渊源,此领域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王阳明曾于1501年和1520年两次登临九华山,参禅问道、授徒讲学,“慨然欲建书院于化城寺之西,以资诸生藏修”。1528年,青阳知县祝增在王阳明弟子柯乔等人帮助下,建成阳明书院。书院“中建正堂,大书曰‘勉志’,东西有廊室,亭其后,日‘仰止’,合而命之名曰‘阳明书院”’。池州太守韩楷、二守张邦教前往观看,嘉勉不已,商议购置良田以膳学者,希望把九华阳明书院建成与白鹿、云谷齐名之处。

四百余年来,九华山阳明书院虽几经兴废,但一直是江南儒学的中心之一。2019年,宗学法师秉承先德精神,发愿恢复九华山阳明书院,再续禅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并弘共进的历史道路,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交流、教学活动,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适合现代人理解的方式阐释传统。让年轻人能看到传统的珍贵。

那么,应该怎样传承和活化优秀传统文化?古人非常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总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推动文化向前发展。用古人的话来讲,这是“述而不作”,“述”即叙述;“作”即创作、发明。“述而不作”的意思是阐述了前人的思想,但并没有创造,这是一个谦虚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在“述”根源性典籍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便是“述而有作”。

对于王阳明心学的研究与借鉴,也应如此。编著《王阳明与九华山文献汇编》是首先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书广泛而扎实地收集和整理了九华山历史文献,系统地考证了阳明先生与九华山文化的因缘,发挥了九华山史料的当代价值。希冀此书能够为王阳明九华证道的研究与借镜,为阐释儒释道融会贯通的文化传统,为传扬辩证的人文精神提供扎实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做到了,便是“述而不作”,又是“述而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