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专家库
  3. 彭国翔教授谈儒学的复兴与当代中国人文学的重建

彭国翔教授谈儒学的复兴与当代中国人文学的重建

20141210

日前,浙江大学彭国翔教授在中心校区尼山国学大讲堂作了题为“儒学的复兴与当代中国人文学的重建”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围绕着“理性看待儒学的复兴”、“关于实现当代中国人文学重建的思考”这两大方面展开。彭国翔教授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学和宗教的比较。彭国翔教授首先从“儒学热”谈起。他讲到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学热、儒学热基本上仅限于学术界,而进入21世纪后,儒学复兴才真正具备了广泛的社会性。接着,彭国翔教授结合现实的学术研究,提出我们应当用理性判断的眼光去看待儒学的复兴,并针对当代中国人文学的重建问题阐述了应做到“三个自觉”的观点看法。


理性看待儒学的复兴彭国翔教授指出,当今的儒学复兴应当区分为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的儒学复兴和作为一种学术思想的儒学复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他说,和世界上所有的精神性传统一样,儒学主要提供的是一种生命智慧,而不是一种具体知识。不过,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反传统思潮和社会运动之后,要想“转识成智”,真正了解并获得儒学所提供的智慧,没有大量知识的积累,不经过儒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彭国翔教授认为,我们如今仍然生活在“反传统的传统”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保证作为社会运动的儒学复兴不误入歧途,首先需要在学术思想的层面上对儒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树立学术“正见”,如此才能为作为社会运动的儒学复兴提供坚实可靠的学理基础。


而儒学在复兴过程中,彭国翔教授特别强调需要警惕两种问题:
首先是要警惕严重庸俗的商业化。彭国翔教授反对把儒学当做商业牟利的工具,反对那些对儒学研究没有深厚功底的人向公众讲授儒学知识,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所讲的内容里往往掺杂了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些所谓的“传授”对公众而言没有任何益处。
  

其次是要警惕过度的政治化倾向。儒学不应当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裹挟,彭国翔教授明确支持儒学复兴,但不主张重建“儒教中国”。他认为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其价值都是多元化的存在,儒学应该是可供选择的价值系统之一,而非解决个人安身立命问题的唯一途径。
  

关于实现当代中国人文学重建的思考彭国翔教授指出,重建当代中国人文学,不代表着要回到原汁原味的哲学重建中去,因为原汁原味的哲学是不存在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发声的语言系统。我们现在谈论孔孟之道,谈论儒家经典,就必须用现在的语言来讲授、沟通,如果只是单纯地援引古文,受众依然不明要义,这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借口说用现在的语言就讲不清楚,就不是原汁原味的哲学,是因为讲授者自己根本就没有搞懂人文学的要义精髓。
  

在现在的学术制度下,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文学,彭国翔教授作了详细阐述,概括为“三个自觉”:
第一个“自觉”是要有足够的西方学术素养。二十世纪以来,哲学已经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此之下,如果将它与西方学术文化相隔开来研究,那么对于儒学的学习研究是弊大于利的。所谓中西、古今之分并非一成不变,儒学作为一种对话性传统,需要外部的参照系统以丰富自身,但也要注意西学应作为参照而非标准。孔子认为“文明嘉惠”,“天下殊途同归”,君子“以同而异”,“阴阳相倚”,这些儒家的思想精华便是反对文明冲突论。儒学是“活”的传统,择其善者而明用之,只有不断地相互借鉴,进行有益的吸收,才能产生知识的新鲜血液,从而使得儒学愈具活跃的生命力,能够不断发展。
  

第二个“自觉”是要有深厚的古典文献基础。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古典文献基础,才能了解儒学自身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借助西学的相关资源来研究解决问题,不至于跟在西学身后亦步亦趋。彭国翔教授举例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思想进行说明,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受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讲“思维与存在是哲学的第一个问题”,因此在过去的哲学史上有过对王阳明这一观点的误读,认为“心外无物”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实则不然。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观点,并不是说物质离开意识便不存在,而是说当某一个物质跟意识载体从来没发生关系的时候,这个物质的存在对于意识是没有意义的。王阳明所讲的“心外无物”的“物”是一个意义结构而不是一个物质结构。之所以曾经对王阳明“心外无物”产生误读,正是因为古典文献基础不够深厚,没有真正地理解王阳明思想。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温故知新,如是而已。
  

第三个“自觉”是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从世界角度看,对儒学等中学的研究是各国学者的“共业”,中国的人文学科研究不只是中国人在做,日本、欧美一些学者同样在深入地研究我们的儒学文化,各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均有所长。我们要主动地去了解掌握目前世界上的各种研究现状,拓宽学术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研究,才能出现更好的儒学思考的新思路。
  

因此只有具备“三个自觉”,置身于世界整体文化脉络之中,当代中国人文学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讲座最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学典教授作了点评,肯定了彭国翔教授“三个自觉”的提法,并认为儒学复兴也是对西方中心论及现有学科分类的挑战,其目的就是要重建中国人的价值系统。



来源:华文融媒云

链接:http://www.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news_id/81638.html

声明: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