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下午,“博雅大讲堂·浙江大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第四讲——“儒家传统身心修炼的智慧”在玉泉永谦小剧场B座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主讲人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兼任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副会长以及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彭国翔老师。
彭国翔老师提到,我们中国文化,整个儒释道,作为一种人文学,提供的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般的知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需要知识,但知识也不是全部,知识之上还有智慧。智慧往往是具体的科学知识所无法提供的;但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下可以转化为智慧。
学界一般认为,儒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局限于中国内的儒学,分成三期,第一期春秋到秦汉,第二期宋明,第三期现代新儒学。与此相对,彭国翔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空间的拓展,对儒学的发展进行了解读。第一期,从先秦到汉,儒学就从先秦的“一个地方文化”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第二期,从中国扩展到整个东亚,与当地传统相结合,彰显出不同的价值追求,比如中国重“孝”,日本重“忠”,越南最强调“爱国”;第三期,现今儒学正在从东亚走向整个世界。
在对儒家文化解读的基础上,彭国翔老师进一步分享了他对儒家传统身心修炼智慧的理解,面对失衡的现代生活,我们可以在儒家文化中得到启示,重视身心之中“心”的主要作用,学会“养浩然之气”,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身与心之间的平衡。
彭老师寄语:
1、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2、儒家讲的身心修炼,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当做修炼的机会,而不是要摆脱它,不是当做一个障碍,而恰恰是一个契机。
3、中和,是最关键的东西,是身心修炼的原则和目标。
4、德行和知识就像车子的两轮,鸟儿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来源:浙江大学
链接:https://www.sohu.com/a/138269646_169472
声明: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