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专家库
  3. 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综述

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综述

2022-05-19

2022年5月14日,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暨“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学术研讨会以在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承办。本届会议主题是“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并介绍了会议的背景和主题。李存山先生是中国哲学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实在论与道德论是李存山长期深耕的中国哲学中的两大核心领域。他关于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常与变的研究思想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对理解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致辞,他首先向李存山先生表达衷心祝福,并回忆了与李存山先生的交往,在他看来,李存山先生是一位淳朴君子,学养深厚,延续了张岱年先生的学术志业和人格风范。“综合创新”、“旧邦新命”是张先生的志愿,李存山治学既知常又求变,既继承传统又努力创新。另外,他指出了此次会议的其中一个主题是关于中国哲学的实在与道德的研讨。

 

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首先向李存山表达了诚挚问候和祝愿。关于中国的道德论问题,他主要从中国的人学思想层面探讨了三个问题,即从如何把握和理解儒家的伦理学体系谱系,儒家仁学系统和儒家如何面对陌生人问题,以及如何理解仁者自爱与爱人的关系等问题,他通过分析指出,以德报怨的待人模式,对于社会秩序出现问题的时候会越来越普遍,这样的模式是可以面对现代陌生人的。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向李存山先生表达敬意,他认为李存山先生身上体现了刚健笃实的君子气象,他从李存山先生《宋学与〈宋论〉》一文出发,通过分析哲学史家关于道体的现代诠释问题,阐述了道学从儒学中抽离出来,道体从道学中抽象出来的两度抽象的过程,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特质理解的影响。进而,他从边界和视野两个维度论述了如何理解经典诠释与经验的辩证关系以及中国哲学建设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致辞表示,李存山先生对哲学所的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实在论和道德论是决定中国传统哲学基本思维发展方向的两个最基本方面,这两者的特点和关系都需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他认为李存山先生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会主旨演讲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陈霞研究员主持。专家学者分别对“中国哲学与史学的关系”“儒家实现终极关怀的教化途径”“儒家的自然人文主义”“经典诠释学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张学智立足于中国哲学与史学的关系,结合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价值与知识并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哲学是历史的灵魂,决定了史著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系蔡方鹿教授结合陈寿、常璩、李焘、蒙文通等巴蜀学人案例,阐述了巴蜀经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并指出我们不能离开经学来理解中国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兼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景林将儒家实现终极关怀的教化途径描述为一个“旁通而上达”的工夫过程,“旁通”与“上达”相摄相成,儒家特立独行的君子人格也由此过程得以奠基和实现。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认为,宋初思想家胡瑗通过弘扬“师道”而开宋学之先河,推动了宋代政教形态转型,为唐宋士大夫的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柴文华教授回顾了百余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指出在诸多中国哲学史建构方案中,传统原典和现代视域的结合仍然是较佳选择。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景海峰教授考察了儒家六经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的演变过程,以及经典文本如何成为观念交互性展开的集散地,由此阐述了儒家经典形式转换的诠释学意义。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筹)董平教授阐述了李存山先生“人文的自然主义”命题的方法意义,他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框架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舒大刚教授聚焦于两汉儒家诠释学的转变、发展和影响,探讨了汉代经学学术形态从“语”类向“章句”体式的转型过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聚焦传统经子关系问题,论述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圣贤并世,经子异流”思想对经子传统的独特贡献。


张志强研究员从海德格尔的“开端”概念及其对哲学与思想的区分出发,聚焦于中国哲学对“道”的应和方式,从哲学、宗教、义理三个维度深入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特质。


大会设立了4个平行分论坛,分论坛设置了“六个主题进行探讨交流。在分论坛发言与交流环节,来自全国各高校、各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李存山先生学术思想、经史传统、儒家思想、气论与仁学等论域展开深入探讨。

李存山学术思想研究

 

李存山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君子人格在学界享有很高口碑,他治学思路上承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学脉,又下启众多青壮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在研读和阐释李先生著述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展望未来,是本届会议一个主题。北京大学哲学系干春松教授考察了李存山对中国文化的“常”与“变”的义理阐发,指出这一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教授同样关注了李存山与张岱年先生的学承关系,认为他的气论与仁学研究正是对张岱年先生的新唯物论的继承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阐述了李存山的“求通”“求精”“求变”的中国哲学史观,揭示了其对当今青年学者的典范性意义。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副教授指出,李存山先生对气论的阐发既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实在论基础,又能充分注意到中国哲学重视道德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结合李存山先生的气论、仁学、出土文献、民本思想等研究,阐述了这些典范性工作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士颍副研究馆员从李存山先生对气论的研究出发,参照西方哲学中的物质、原子等概念,探讨了气论等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法生研究员认为,李存山论儒家文化的“常道”和“新命”,体现了一种知常达变、兼融中西、中道理性的文化观,对于思考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郭美华教授讨论了李存山性善论研究的重要启发,并结合亚里斯多德对善的理解作了深入对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明副研究员立足于李存山的范仲淹研究及其对宋学起源的探寻,指出这一研究工作包含了对于反思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的重要启示。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元侠副研究员以李存山对朱熹理学内部矛盾及其发展的解析为中心,总结归纳出这一研究的方法论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正副编审评述了李存山先生《商鞅评传》一书的研究方法,指出该书不仅对于理解商鞅,更对于理解传统帝制及其转型中的常变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李春颖副教授认为,李存山先生以性情关系为框架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儒家人性论,充分展示了儒家情感一维的广阔境域。

经学与中国哲学

 

经学是传统学问的古老根底,中国哲学则是近现代以来的崭新学科,但两者的精神在文明深处是融通一体的。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逐渐增强,经学研究逐渐升温,如何沟通经学与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成为当下热烈探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研究员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两次重大转变,指出今日重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应当重视从哲学史向哲学的转变,将中国哲学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性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杨庆中教授在考察百年来中国经学的衰落、文献化以及最近的经典解释学转向的基础上,对当代经学重建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和展望。北京大学哲学系孟庆楠副教授对中国解释学的特征作出了深入探索,就中国解释学、经典解释传统、经典系统等诸多层面展开辨析,并以此探讨了当代中国解释学的建构问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新春教授考察了郑玄在象视域下的《周易》诠释与王道重建工作,指出这一诠释实现了礼学与易学的深层会通,深化了经学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海忠阐述了在北宋道学的仁包四德命题之前,还有一个学界所忽视的《周易正义》的元包四德命题,这构成了宋代道学一元论的思想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匡钊副研究员考察了早期中国“心”观念的起源及地位,认为“心”的登场最初是为了说明“德”的显现问题,由此展示了中西“心”观念的结构性差异及不同旨趣。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教授反思了学界在逻辑学进路下解释先秦儒墨“推类”思想的不足,指出“推类”更多是一种伦理实践而非逻辑方法,其核心关切是语言、行为的正当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章伟文教授关注董仲舒经学中的历史哲学问题,考察了董氏“三统”“三正”“天人感应”“常变说”等重要观念及其对西汉历史的思考。衡水学院教育系、《衡水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魏彦红教授以《春秋繁露·玉杯》篇为中心对董仲舒的“贵志”说展开分析,认为礼的内在本质在于志,而志之所依的本源为天之道。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问永宁教授论述了韩国理学家权克中《周易参同契注解》的诠释思路,认为权氏在吸收继承全真道南宗丹道易学思想与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出有韩国特色的丹道易学。

早期儒学新论


儒学发端于春秋战国,孔孟荀等早期儒家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奠定了基调。早期儒学的探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更是如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以清华简《命训》和《逸周书》三《训》为主要线索,对孔荀之间的儒学变动作出了新探索,指出当时在曾子、子思、孟子一系之外还有影响更大的子夏、子弓、荀子一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杨海文教授聚焦于《孟子》“思诚”章及其与《中庸》《孔子家语》等文本的亲缘关系,梳理了曾子、子思、孟子的思想演变历程。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重新界定了孟子性善论中的“天”概念,认为从“心”而非“天”把握孟子伦理学中德性与规范性的根源,才能看到其独特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在叶秀山、李存山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孔子知论中的脉络和丰富意涵,以此展现中国哲学独特的伦理、境界之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龙涌霖结合“厄于陈蔡”的背景对孔子“一以贯之”说作了新探讨,揭示了“力行”精神。

道物、气化与仁学

 

李存山对古代中国气论与仁学的研究享誉学界。气化、仁义、仁爱等思想,与近来中国哲学的形而上追求相应和。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借鉴了汉学家包华石的“神机化体”概念,强调从“常”与“非常”之间来把握古代思想世界,由此对道、物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贺敢硕反思了以往对“气”作本质属性还原的研究路径,转而从“气”在早期礼仪场合的运用形态来把握其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傅正力图剥落近代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对戴震形象的层层建构,揭示戴震“气化论”与“礼的哲学”所包含的被忽略的重要面向。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孔德立教授着力探讨了孔孟的仁义精神与《春秋》治道的关系,以及董仲舒《仁义法》对于早期儒学发展的贡献,强调儒家的仁义与治道互为条件。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卫华副教授讨论了谭嗣同借“易”释“仁”并引入“以太”概念的哲学创新,及其对近现代哲学的深刻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当代儒学研究中心主任陈鹏教授以冯友兰、牟宗三和杜维明为中心,考察了他们在哲学的建构中如何安顿“仁”,由此通过仁学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儒学的现代转化过程。

宋明思想的新探索

 

宋明理学研究历来是中国哲学史领域的重点。而要推陈出新,除了作出更加细密的哲学分析,还需要结合思想史、经学史、政治史等多种范式和视野进行探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林宏星教授通过对“杨简扇讼”案例作哲学分析,展现了朱子批评陆象山“两头明,中间暗”等语所触及的深刻的哲学问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肖永明教授指出,作为文化偶像的朱熹是其身后众多学者以及政治力量长期互动和塑造的结果,其塑造过程就是一部彰显学术与政治权力复杂纠葛的政治文化史。刘丰研究员结合李存山先生对范仲淹的“宋学第一人”评价及相关研究,梳理了思想史和哲学史两种“宋学”研究范式,指出这两种不同视角体现出了对宋代儒学及理学的不同态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翟奎凤教授考察了宋明时期的“本天”与“本心”的论争,展现了儒佛之辨与朱、王之争的复杂性,并探讨了统一“本天”与“本心”的可能性。四川大学哲学系张培高研究员对《易》《庸》在张载哲学体系建构中的主次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认为《易》在张载哲学中占据更为主角的地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世凯副教授考察了明代哲学家王廷相认识论的特点及其对“良知”说的批评。

儒学研究的新视野

 

儒学研究是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除了需要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释读,新视野的引入也是推动发展的活力之源。新的视野意味着哲学立场、问题关怀、方法论、学科背景等等方面的更新。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从教化的立场出发将儒教视为一种后世教、人文教,并指出儒学研究应当分为四个门类,即经典儒学、历史儒学、系统儒学、实践儒学。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立胜教授从“明明德工夫论”与“王道观”的双重视野出发考察了王阳明的亲民说,揭示其“泛亲化”“天下一家”论述所蕴含的广泛思想史效应和深刻现实意义。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明贵教授考察了泰州学派开创者王艮《论语》诠释学中尊孔学孔、简易工夫、平民儒学、融贯经典等思想特色。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副教授阐述了晚明思想家何心隐以“天地之交”“万物一体”抬升儒家“友伦”的地位,分析了与当时社会流动性增强而出现的陌生化现象,探讨了解决陌生人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常达探讨了王夫之的文质论视域下的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以及弥合历史性与价值性对立问题。国家博物馆王琳琳副研究馆员通过对清代官方和民间的儒家石经刊刻活动的考察,探讨了清代治统规范道统、朝廷笼络并控制士子的现象。

 

闭幕式上,任蜜林主持,朱承、魏彦红、孔德立、翟奎凤分别对四个平行分论坛的讨论作总结。李存山先生在线上对与会者和一直以来关心他的领导、同事和学界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刘丰作了大会总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经史传统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凝聚为生生不息、日新其德的中国哲学。沟通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的精神,展望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正是中国哲学学者的孜孜追求。会上,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在线上对话交流,碰撞思想,积极探索着实在存在的智慧道路和触动灵魂与行动的道德精神源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链接:http://sky.cssn.cn/zhx/zx_lgsf/202205/t20220519_5408953.shtml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