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专家库
  3. 专访《超级语文课》郦波:不要给自己设立教学的“天花板”

专访《超级语文课》郦波:不要给自己设立教学的“天花板”

2023/4/13

有人说,“大语文时代”是提升国人对于中华文化深度认知的时代,是用中华文化修身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更有凝聚力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语文教学不应该拘泥于课本知识点的圈定与分数的考核,而是应该更加注重“素养本位”,培养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综合素养。


一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在山东卫视推出的大语文公开课节目《超级语文课》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母语习得,借助母语习得的能力,让学生观察世界,树立基础的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的认识。”



去年,这档深耕语文教育的节目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该节目不仅展现了大语文教育的全新风貌,更刷新了大众对于语文课的传统认知,最终获评总局2022年第三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而今,《超级语文课》第二季归来,更是从内容到理念完成了全面升级,在各平台火爆传播。以此为契机,我们有幸与节目的“课评员”郦波教授展开对话,从大语文的定义、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等问题入手,探寻语文教育的本质。


探究语文教育的本质


不可否认,“大语文”三个字,距离我们的生活正在越来越近。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大语文时代”来临,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的“大语文”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方面,“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语文课教学改革对老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国内首档大语文公开课节目,《超级语文课》最大的创新莫过于刷新了观众对于语文课堂的传统认知。节目旨在带领观众一窥当下大语文教育的全新风貌,用新视角重构经典课堂,为优秀的语文老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展示舞台。节目中,老师们运用毕生所学,呈现了丰富多彩且生动有趣的课堂,生动诠释了“大语文”的文化内涵。


然而,作为普通观众,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大语文”?在采访中,郦波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他看来,想要解读这个名词,首先要解读什么叫“语文”。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语文的概念其实并不复杂,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字”,又称“语言和文学”,而新华字典里多出了一项,即“语言和文章”。然而,这些工具书其实都没有把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来解读,词函和词源并没有收编做足,对语文教育的问题更是几乎没有涉及。”


作为一个大学的学者,郦波理解的语文是一个国家的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字的学习,是成长最重要的基础和积淀,而语文的责任是让我们的中国孩子先学会做中国人。他认为的大语文治学体系,其实有六个文,即被称作个案或点的文字与文物,从点到线的文学与文史、从线到面的文化与文明,这也就是所谓的“六文体系”,即“大语文体系”。


“大语文从语言文字到语言文字、文物到文学、文史到文化、文明,其实是无所不包的,这也就是我们需要进行大语文教学的原因。我们正处于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里,只有用大语文的教学概念,才能彻底地激发我们为民族培养下一代人才的情怀和责任。”


在郦波看来,不管是小语文还是大语文,语文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无非三层:一是母语语言感知能力的获得,二是母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


“‘引溪流入海,助草木生根,云水开庭院,沧溟在语文。’这是我写过的一首关于教育本质的诗,我在《超级语文课》里也经常讲,语文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相同,道理亦是相通的。”


所谓“母语语言感知能力”, 郦波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上分析,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蕴藏着母语文化的基因,像是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这种中国传统的“小学”学科,最终牵扯的都是我们的母语汉语。然而,唤醒这种感知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育的引导至关重要,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共鸣,不如说是唤醒遗传基因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个人非常赞同在中小学教育里引入传统的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的内容,当然,我们未必叫它‘某某学’,而是将它放在一个孩子们可以接受的维度,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此次,在《超级语文课》第二季的讲台上,就有不少老师选择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其中,来自江苏省天一中学的唐缨老师就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韵课”,他讲解的《声声慢》摒弃了套路化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识繁用简”, 感悟《声声慢》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完成自我研习,获得了课评员的一直赞扬。


“唐缨老师选择用音韵的角度进行古诗词讲解,包括一直到决赛,他的课程都贯穿了他喜爱吴语研究的特点,我们听上去感觉难度很大,但实际发现孩子的接受程度都很高。这正是我所说的,每一个中国孩子骨子里都有着对于母语汉语天然的亲近感,关键在于如何去唤醒它。”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教学相长”


“要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要引导学生追求进步,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塑造品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


这是《超级语文课》第二季对于“一堂好的语文课”给出的解释,在“大语文时代”,好的语文课和好的语文老师相辅相成,一堂好的语文课绝不能是乏味的,要以高引高、以敏导敏,让千千万万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获得养分。对此,郦波表示,所谓的教育最好方式,莫过于“共同成长”。


“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讲的是什么?成长,这是儒家教育的终极本质。”


在郦波看来,孔夫子之所以伟大,能成为“万世师表”,正是因为他深刻洞悉了华夏文明中教育最深刻的本质,即“教学相长”。只要能守住这个根本,在现实的技术层面,老师的教学方法根据个人风格有所偏好,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相反,如果固步自封,总觉得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其实就把自己的天花板给设定了。


“一旦天花板设定了就很难打破,所以一定要有‘教学相长’的概念。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我教给你们的远不如你们教给我的多,因为我只有一个人,而你们有那么多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跟我互动、给我启发。什么叫成年人?成年人就是两头不长,中间横着长的人,在现实中或许已经蒙尘许久了,而孩子是两头在长的人,也是最接近真理、清澈和美的本质的人,有时候,他的一两句话反而会点醒你。”


英雄所见略同,郦波的“教学相长”,在本季的《超级语文课》中也有所体现。其中,来自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赵昭老师将自己的教学风格形容为“奇谐流美,文韵飞扬”,将教课总结归纳为理论体系。他认为好的语文课应该先把语文课讲得像语文课,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抓住语文的主旨,让这节课具有应该有的意义价值,对老师和学生双方都有收获。


此次,他带来的《月光曲》经过一个月的精心设计,带来5层反转,其真与假的辩证法精彩绝伦,甚至将主题升华为“不要因为与众不同而羞愧”,架构设计巧妙,却又和文本完美贴合,受到了在场课评员的一致赞叹。谈起这位独具匠心的老师,郦波直言赵昭老师是自己心目中的无冕之王。


“对于老师来说,课程构建,也就是所谓的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家面对的经典文本都是相同的,但个人的设计却不同,而水平的差异往往就体现在这里。作为资深老师,我们每个人都上过无数公开课,你是不是在吃老本,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在这个层面上说,赵昭老师的构课能力在我见过的语文老师里是无与伦比的,他每一次崭新的设计都能让你感受到他投入的心血和努力,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强的天赋,当然他也非常努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相长”,作为老师,想要获得成长,一定要把每一次课都当成全新的投入。


从这一点出发,郦波认为,老师在课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取舍平衡”。因为语文课往往是量化的,它首先是一节课,在这一节课里需要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问题。因此,老师在一堂语文课里首先要有所取舍,然后再考虑通过长期熏陶获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成长。


“其实,语文教材已经帮我们设计好了一堂课的很多的内容,比如完成字词句的教学、完成修辞手法,甚至包括一些小说、散文的创作手法,老师的课程设计一定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同样,作为课堂的主导,在内容上要如何取舍,也在考验着老师本身。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理应是百花齐放的,不一定每堂课都要组织学生讨论或遵循其他固定的模式。


所谓的形式,就是把握本质之后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表达?都看实际情况而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以‘到达’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


“语文启蒙”乃大势所趋


很多人对于郦波的最初印象都是《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的“网红教授”,但实际上,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语文启蒙教育。他曾沉潜多年,编写出了一套与统编本语文教科书配套的拓展课程《郦波语文启蒙课》,意图从源头上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他两度作为课评员参加《超级语文课》,亦与语文启蒙教育息息相关。


郦波告诉记者,他之所以“一定”要做语文启蒙教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母语的教学都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以及长期的发展战略。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语文教育重新受到重视,有“启蒙”的必要;


第二是技术原因,像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母语语言感知能力的获得和母语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启蒙,它具有现实操作意义上的启蒙价值,所以才称之为“语文启蒙”。语文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住最根本的东西,做到与时俱进。我们的年轻一代,应该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又有着“看世界”的博大胸怀,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希望和目的所在。”


在这个层面上说,《超级语文课》的理念与郦波不谋而合。作为山东卫视落实“两创”的重要文化窗口,节目不仅是对教学方式的剖析,更是对大语文时代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践行。正所谓“共襄盛举,与有荣焉”,如此的“同频共振”,亦是不可多得。


“我很庆幸来到这个节目,作为一名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以及身体力行的推进语文启蒙教育的大学语文老师,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的一个平台,去实现我的理想,并与我的追求刚好一致,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宇宙的终极规律只有两个,一个是‘双增定律’,一个是‘一切皆共振’,希望《超级语文课》能够继续做下去,成为语文教育的风向标,这是我最大的期望。”



来源:广电视界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068476716747918&wfr=spider&for=pc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