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生烦恼多,因为不读苏东坡。所谓命运不公平,因为不学王阳明。”豪放、乐天的“国民偶像”苏轼是如何炼成的?
4月21日,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二十二讲在南京图书馆精彩开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以“苏轼的‘苏式’生活”为题,从苏轼的“苏式”生活、“书式”生活和“舒适”生活三个方面,带领听众深度“阅读”苏轼。
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二十二讲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南京图书馆、现代快报社承办。
在徐州、扬州当“市长” 在盱眙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一生14次往来江苏,在镇江写了100多首诗。“‘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是苏轼在镇江写的。”郦波说,苏轼最早和江苏结缘,是因为一个江苏人。
1057年,20岁的苏轼考中进士,成了欧阳修的学生。在皇帝招待进士们的琼林宴上,苏轼旁边坐着宜兴人蒋之奇。郦波说:“蒋之奇比苏轼大5岁,口才特别好,特别能白话。他给苏轼介绍宜兴怎么怎么好。于是,从那场琼林宴起,苏轼就想一定要去宜兴看看。看了之后觉得真的特别好,一辈子都想在宜兴买房子。”
苏轼茶道精深,在宜兴还发明了一款紫砂壶。“宜兴紫砂壶中的提梁壶就是苏轼发明的。”苏轼和江苏的缘分不止于此。他很喜欢苏州,说:“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也。”后来,他又在扬州、徐州做“市长”,在徐州期间,他抗洪、找煤炭,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勘探煤炭的知识分子。
苏轼还为盱眙美食做了一波代言。郦波幽默地说:“我们知道,现在盱眙小龙虾最有名。但最早宣扬盱眙美味的是谁?苏东坡!名句‘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在盱眙写的。”
苏、王南京之会 江湖一笑泯恩仇
“苏轼和江苏文脉关系这么深,可是之前几次,偏偏每次都错过南京。”郦波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他从开封出发到湖北去,走运河,再走长江,经过了南京,可惜只能望金陵而叹。
元丰五年,到了黄州之后,他的粉丝马正卿帮他求了黄州东面一块军营荒地,苏轼盖了五间草屋,带着全家在那里耕种。因为这块地是在黄州城东面的山坡上,所以从此号“东坡”。
元丰五年三月四日,他写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过了三天写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六月写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七月写了《前赤壁赋》,十月写了《后赤壁赋》。
就这样,苏轼正式蜕变成了“苏东坡”。
人生维度打开之后的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离开了黄州,他还是走长江、运河这条线回去。旅途中,他到了庐山,写了那首著名的《题西林壁》。离开庐山后,他继续沿江而下,终于第一次踏上了南京的土地。
当时,他的船停靠在下水关,也就是现在的赏心亭前面一点。有个人亲自从钟山来迎接他,那人骑个小毛驴,服装也不太正式。于是,他赶快也换上便服,连帽子都没戴,抢上一步说:“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来的人比他大半个辈分,下了毛驴说:“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个骑毛驴的人,正是王安石。
“这次相会,王安石陪着苏轼在南京游玩了两个月,这对曾经的政敌成了知己。王安石建议苏轼就不要回京城了,不如就在他钟山的家旁边建个房子。这话深深地感动了苏轼,但他还是离开了。走的时候,王安石带着学生送行。”郦波说。
1101年,从儋州流放归来后,苏轼又到了南京,尔后去了扬州、常州。这一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辞世。非常巧的是,17年前的这一天,正是苏轼伤心的日子,当时他最小的儿子苏遁因中暑去世了。苏轼曾为苏遁写下《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在儋州流放的苏轼,日子很是清苦。但因为有了书相伴,困顿的日子有了暖意。
苏轼被贬儋州十几天后,写下了《夜梦》:“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苏轼也怕他爸爸检查作业吗?郦波认为,并不是。写梦只是引子,其实写的是对父亲苏洵的致敬。他说,仕途四十载如过眼烟云,唯有书本始终相随,现在才醒悟,在人生的困境之中,幸好有当年父亲为他种下爱书的种子,读书才是支撑一生的根本。
郦波说,可以说国民偶像苏轼是“负岁”开始读书的。为他撒播读书种子的,首先是他的爸爸苏洵,然后是他的老师欧阳修,以及他崇拜的先贤孔子、孟子。
“我们讲苏轼,要讲他的‘苏式’生活,还要讲他的‘书式’生活。为什么要读书?我们的千古文脉靠的是薪火相传。如何实现薪火相传?先要点亮此心光明的小火苗。”郦波说,个体成长教育最重要的是阅读,阅读是点亮心中火苗的关键。通过读书点亮心中的小火苗,然后把自己的命运汇入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的洪流,汇入到文明的薪火相传里。就可以像苏轼那样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可以像王阳明那样含笑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现场观众互动热烈:玩梗+背课文欢乐多
讲堂现场座无虚席,不同年龄段的听众相聚一堂,跟着主讲嘉宾的节奏,听得津津有味。
“大家知道,元丰六年,苏东坡写了什么?”郦波一发问,讲堂瞬时成了“大型背课文现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郦波又问:“他去找了谁?”台下许多听众秒答:“找张怀民。”
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一学生黄裕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记承天寺夜游》是初中的语文课文,于她而言无比熟悉和亲切。她说:“郦波教授介绍了苏轼与江苏的渊源,还通过苏轼的人生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观、读书观。苏轼是我们熟知的豪放派词人,也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了解了他的故事,我的学习生活、业余生活都得到了更多启发,串联起了最近学过的诗词知识,也启示我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非常喜欢郦波老师的讲述方式,好像跟着他穿越千年来到了北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洋特意赶来聆听这场讲座,他认为苏轼是学习中国文学史绕不开的一位伟大人物,通过郦波讲述苏轼从平凡到非凡的过程,让他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苏轼这个人,“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有着平凡人的感情,平凡人的心路历程。”
来源:江苏文脉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Xyi7GtkYKdL8MiFWrIcLA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