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际儒联之友———“大成心境·爽心之约”2024国际儒联会员走进贵阳孔学堂活动拉开帷幕。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现任《贵州文库》总篡顾久教授为国际儒联会员带来《从王阳明为什么在贵阳悟道谈起》的讲座,引领会员们穿越历史长河,探寻阳明心学的精髓与贵州贵阳的独特魅力。
顾久教授深刻剖析了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缘由,将其归结为仕途中断、有充分的孤独空间与苦闷时间,不发达的贵州贵阳可能保存古老的人生智慧三方面。他巧妙地将司马迁等历史巨擘的逆境重生与王阳明的故事并置,强调了在挫折中孕育出的坚韧生命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顾久教授从“致良知”的视角,揭示了王阳明敢于直言、虽遭贬谪贵州却终得民心的奥秘,并以阿里木、保姆妈妈等感动中国人物为例,生动阐述了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光辉。他认为,良知并不需要学习,人人皆有有。心学的路径是去体察并且保存自家心上的良知才是最重要。
王阳明悟了什么?心学的特质是什么?除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顾久教授还补充了三条:第一,真理不在书本之上,而在自求良知,坚守初心,拓展良知。第二,儒家成圣要求内圣外王,让内心保持美好的秩序,让这种秩序去影响帝王,成就社会的秩序。但王阳明却认为成圣之路不需要进化。第三,查尔斯·泰勒举例的成圣之路上必要条件,但王阳明却用“心学”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自由。在顾久教授看来,心学是以良知为天,把个体的良知跟最高的紧紧挽在一起。顾久还通过胡适之、方朝晖、梁漱溟等当代大家的话语及故事,揭示了儒家及其特质。他说:“在我看来,‘以良知为天理’的准宗教信仰,是儒学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由此而来的极高的个体尊严感与强烈的生命体验感。”
谈及明朝时期的贵州贵阳,顾久教授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社会风貌图。在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气候变迁、历史动荡与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而地处偏远的贵阳却仍是以群体部落为主的土司制度,人民淳朴天真、自得其乐,信仰万物有灵,对待自然认为“天人合一”,强调群体主义相互和谐。王阳明正是到了这样一个儒家所向往的带有早期氏族的小社会,“真理不在经典,成圣毋需帝王。”大家都生活在血缘小群体中,让良知自由地生存在自己的心灵之上,这也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重要原因。
随着历史的演进,贵州贵阳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顾久教授从贵州宣慰司、土司制度、屯堡文化等介绍了贵阳的政治制度,贵阳多山的地理特色,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多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讲述了贵州贵阳融入大中华文化的历程。自此,贵州贵阳实现了谋生方式的进步化、组织秩序的国家化、行为习俗的整饬化、心态秩序的中原化,跟上了大传统文化同时也保存了小传统文化。
阳明文化如何转化运用转化?顾久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从书本转向现实,从古代转向今天,从学者转向百姓。他希望,中国乃至世界,都能够将大传统中积极有为、担当关下、舍我其谁、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与小传统中敬畏自然,守雌不争,和谐互助,缓步徐行的从容心态结合起来,最终“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实现一个有保障、有温度,有尊严、有诗意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认为,这也可能更接近于王阳明心学的本旨。
来源:贵阳日报融媒体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WDeAIORtnMHv-nQxv0chg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