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下午,东南大学123 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暨至善哲学之“焜焘讲坛”第二十九期,如期在秉文书院开展。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陈立胜教授带来了主题讲座“儒家如何对待道德运气”。东南大学哲科系副系主任吴蕊寒老师主持本次讲座,哲科系张星副教授、李健芸老师参与与谈。哲学与科学系的本硕博各级学生积极参与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陈老师首先分享了其思考儒家道德运气问题的缘由。在2022年与学者交流时,有位学者批评了陈老师对王阳明的看法,并着重讨论了道德运气的问题。后来陈老师对此做出了回应,并认为他们二人在概念上的理解存在差异。
陈老师本次的讲座主要分为五部分。在讲座的第一部分,陈老师首先介绍了有关“道德运气”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所谓“道德运气”,其最早来源于康德对于道德评价的“控制原则(control principle)”的讨论,认为行动者只对在其意志范围内可以控制的因素负有道德责任。但威廉姆斯认为,不可控因素对行为的道德评价同样具有影响,并将其分为“内在运气”与“外在运气”。在此之后,内格尔将“道德运气”进一步分类为“构成性运气”、“环境性运气”、“因果性运气”与“结果性运气”。对此,陈老师指出,对行为者的善恶判断关涉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如个体品格、性情、处境等,但也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人们不愿对超出自身掌控能力之外的行动结果负责;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行动及其结果又难以避免地受到种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陈老师主要讨论“儒家有没有‘道德运气’意识?”与“儒家如何对待所谓的‘道德运气’?”的问题。陈老师例举了如张居正“夺情事件”等诸多案例,认为在儒家的道德判断中,道德运气是不存在的。陈老师借用儒家对管仲、李世民的评价,认为这明确表现出儒家的道德评价与事业评价的双重视野,并指出朱子的评价明确将“心”与“迹”分开,道德判断始终以“心”论,这跟“结果性运气”无关。进一步而言,在儒家文化圈中,个人的“根本计划”再“根本”,也不应与孝悌这一最为根本的德行相抵牾——“做人“才是最根本的计划。陈老师对此举了中国僧人出家修行的例子,指出如慧能等中国僧人在实施自身修法这一“根本计划”之际,都要兼顾“孝”这一更为根本的义务。同时,陈老师也从儒家的角度回应了麦金泰尔的“三种好”的问题,认为有些角色似乎更为重要(比如“君臣”与“父子”之间的异同)。
最后,陈老师总结了儒家讨论道德运气的特点,并指出了可以作进一步讨论的问题。陈老师认为特点有四:首先,儒家的道德评价不考虑道德运气,将道德道德评价(论心)与功业评价相分开(论迹)。其次,儒家在工夫论的视域下重视道德运气,认为从君子人格培养的角度看,人们要珍惜好运气,认真对待坏运气。再次,儒家主张存在论的运气,即做人的运气。最后,儒家强调道德运气论中的人我之别(修己与安人之别)。而关于“威廉姆斯道德伦理之分判与儒家为己之学”、“结果性运气与责任心之培育”等问题,陈老师认为其皆有待进一步讨论。
讲座结束后,在与谈环节中,张星老师高度肯定了本场讲座的内容,并就道德运气的边界问题、“运气”与中国传统“运命”的概念分野问题、道德评价是否有“双标”问题与陈老师展开讨论。李健芸老师着重探讨了对于儒家来说道德运气不适用于道德评价而是适用于功夫论的问题;何绍锦老师就“好生活”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本场讲座既呈现了儒家自身丰富的道德哲学内涵,也彰显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取得了圆满成功。
来源:东南文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vwE13BgQgwq49quXJopog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