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专家库
  3. 郦波教授做客敬文讲坛,谈“训诂、音韵与华夏”

郦波教授做客敬文讲坛,谈“训诂、音韵与华夏”

2025/6/13

6 月 11 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应邀做客敬文讲坛,作题为《训诂、音韵与华夏》的学术讲座。郦波教授以《将进酒》的读音考辨为切入点,讲述音韵学的起源发展与江南文脉的历史关联,从训诂学与音韵学的双重维度,深入阐述汉语音韵体系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图书馆党委书记徐楠主持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郦波教授即以“训诂”二字的读音设问,迅速调动现场听众的学术思考。随后,他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与生动的语言表达,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演讲魅力的精彩讲座。


郦波教授旁征博引,从字源、字义、音韵、诗题、传承多个角度对《将进酒》的“将”字进行考辨。郦波教授细数《说文解字》《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广韵》《集韵》等多部字书、韵书,指出“将”作为“七羊切”的注音首次出现在宋真宗时期陈彭年等编修的《大广益会玉篇》中。从诗体源流考辨,《将进酒》实为汉乐府旧题,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汉鼓吹铙歌十八曲》郊祀乐第九曲。进而,郦波教授从《尚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的中国诗歌价值观角度,谈到汉乐府至历代的诗歌创作,《将进酒》中“将”字作为祭祀高潮时的发语词,其“七羊切”的读音选取体现了诗歌在时空维度上的永恒生命力。


郦波教授进一步阐释,汉语音韵学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从五音系统向四声系统的重大转型,这一过程奠定了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基础。江南知识分子在音韵学上的努力,使得中华文脉,特别是音乐和诗歌,能够在华夏文明历史上最灾难深重的年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最后,郦波教授阐述了训诂、音韵与华夏文明的内在联系。他特别强调,在华夏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江南地区的知识分子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开拓实践,在民族存亡之际完成了中华文脉的存续和创新。


在互动环节中,郦波教授热情回应读者提问,现场始终洋溢着思想碰撞的热度,讲座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6l78yEyW0dHWLk8D7_sYA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