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专家库
  3. 六经与古今世界:第十二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六经与古今世界:第十二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2025/6/23

2025年6月21日,第十二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古典学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学教研室、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古典学工作坊、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协办。



本届年会以“六经与古今世界”为主题,围绕“六经的阐释与古今文明”“经学的现代转化”“西方古典学与中国经学”“古典文明与技术时代”“中西经典与解释”等中西古典学领域议题展开了讨论,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30多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一浮书院副院长林志猛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杨国荣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吴飞教授分别作开幕致辞。


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致“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表达了对古典学研究使命的高度重视,为加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本届全国古典学年会的举办是对“世界古典学大会”精神的呼应和延续,将有助于汲取古典智慧,促进个体灵魂的完善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周校长指出,古典学担负着古典文明的传承、转化和创新的现代使命,六经作为中华文化认同的根基和人世事物的基础,对现代文明和人类未来仍有深远意义,本届会议以“返本开新”的方式重新探研六经,为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可能的智识启发,有益于形成全球文明和共同价值理念,构筑新时代大国文明形态。周校长表示,浙江大学有着悠久的古典学研究传统、众多著名古典学者和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希望各位古典学研究者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杨国荣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古典学研究的年轻化趋势令人振奋,“后浪推前浪”的景象彰显文科领域新生力量崛起。随后,杨国荣院长指出,经学与古典学相关联,二者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当今的古典学研究并不是西方传统的classics的简单重复,它在相当意义上已取得新的形,是西方classics和中国经学的融合,并被赋予新的意义。从现代角度讨论古典学和经学,同时需要有情感认同与理性分析相统一的立场,现代意义的经学具有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意义。古典学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研究中,更渗透于为人处世、社会治理等实践层面。此次年会作为年度学术聚会,为学界搭建了古典学创新研究的交流平台,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古典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在致辞中表示,浙江大学兼具经学与古希腊研究传统,形成了中西古典学交融的独特学术生态,年会主题“六经与古今世界”呼应了当前经学研究两大方向。杭州与古典学有着密切关联,形成了以阮元学术传统为核心的古典学脉络。吴飞教授指出,当前古典学运动历经多年积累迎来发展机遇,需以多元探索推动其扎根时代。最后,吴飞教授表示,本届年会创12年规模之最,反映了古典学研究共同体的繁荣。他呼吁以本届年会为起点,在未来数年凝聚学术共识,推动古典学研究从多元话语走向实质突破。


林志猛教授最后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此次大会的召开得到了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杨国荣院长和哲学学院王俊院长的大力支持。林教授认为,中西经典对宇宙秩序、政治伦理、礼法制度等有着深邃的思考,古典学以超越时代的智慧为现代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此次会议希望更好地探究古典学与中西文明互鉴之间的密切关联,以汇通中西古典文明,更深入地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六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体现了一种成熟的人类文明路径。古典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诠释和激活经典,让经典成为理解现实生活的思想源泉,以应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虚无、技术异化、人伦危机等问题。古典学的使命是让传统成为“活的传统”,超越“古今中西之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致教授作题为《万舞、庸奏与〈诗经〉中三颂》的报告。陈校长聚焦商代礼乐的核心形态“庸”与“颂”及其向《诗经》“三颂”的演变,揭示商周礼乐文化的深刻联系。商代礼乐(以“万舞”和“庸奏”为代表)高度成熟,且在宗教中居于核心地位,深刻影响了周代礼乐文明的形成。《诗经》中的“颂”是商代“庸”乐文化在周代语境下的传承与转写,是追溯商周礼乐文明迻变的关键桥梁。“庸”与“颂”有着密切的音义关联:《仪礼》郑玄注指出“颂”或作“庸”,象征“成功”,与方位、功能紧密相关。周代雅乐体系(诵诗、弦歌、舞蹈相结合的教育与礼仪实践)实则在商代发达的礼乐文化中已见端倪。


古典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题为《“天下”的哲学释义》的报告。吴飞教授指出,今日之中国思想已经超出了民族主义的框架,向中国古典“天下概念”的回归,体现了对普遍问题和人类生活的根本关切以及重思中国文明和进行国际对话的时代需求。吴飞教授以“天下的哲学释义”为题,从形而上学和政治哲学两个角度入手澄清“天下”的含义。“天下”既是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自然义理之天,也是基本的政治哲学框架,包含天下万物“各正性命”的理论假定和自然标准。唯有达至“天下”这一最大的共同体,把握住天之道,才可能解决世界问题,完成从修身到平天下的文明努力。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包利民作题为《古典伦理学的成己取向》的报告。包利民教授指出,中西古典伦理学均以“成己”为核心取向。儒家讲肯定自己,尤其是肯定对自己的家庭亲友所负有的道德责仁,同时希望同理心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最终推恩至以天下为自身。希腊古典伦理学则属于所谓德性-完善论伦理学,即德性是人自己的卓越优秀。古典成己之学表明,从生物“个体自保”向上拓展和提升,未必意味着就是立即走向利他主义,而是首要在于提升个体自身的价值,这就是古典成己之学。现代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现代伦理学主流比如道义论和功利主义均不能关注成己维度,如此势必弱化传统德性的意义,伤害人的本质。在今天,关注古典伦理学中的成己维度非常重要,因为成己即成人。在人工智能兴趣的时代,这提醒我们反思,究竟什么是人,如何认识人的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贺方婴的报告题为《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古典学研究》。贺方婴教授回溯“古典学”当今的意涵及其古典要旨指出,在西方文教传统中,古典学是一门整理、翻译和研究古希腊-罗马传世经典的学问,意在涵养少数国家担纲者的学问品质,葆有内在高贵德性。随后,贺方婴教授分析了古典学学科内涵的演变、诞生、两次复兴,以及学科化的历程,强调建设中国式古典学的关键是在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葆有中华文明的根本德性。现代中国面临中西方文明的历史性冲突,因此,中国式古典学的开科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化解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形成的西方现代学问的挑战。当今要建设中西合璧的中国式古典学,培育以传承文明血脉为己任的文明担纲者,用古典智慧滋养每一代国家栋梁人才,重建现代世界的古典心灵。


四位学者的主题报告完毕,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虞万里进行了简要总结与点评。虞教授认为,陈致校长的报告复原了一幅“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西周礼乐文明图景;吴飞教授的报告以地球为中心、以天地为半径画了一个圆,我们都身处这个“天下”;包利民教授的报告是在这个“天下”的圆之中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世界的一切都由人而展开;贺方婴研究员的报告则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为我们指明了当今中西方结合的古典学发展方向。


随后,年会进入分论坛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将就相关主题做深入论述和研讨。



来源:浙江大学马一浮学院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Cjy0f2LQGeFJxcvoiDfFg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