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姚探心问道到龙场寻根悟道,在贵阳湿润的夏风中,这场跨越五百年的思想接力,于6月再度焕发新生机,“中国阳明心学与对话心理学高级传习班”第二单元课程在王阳明先生悟道之地——贵州修文县龙场正式开讲。多位心学名家与心理学学者汇聚于此,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学文化与对话心理学的学术融合共创之旅。
龙冈书院名誉院长汪建初教授、贵州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崔树芝教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顾久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丁为祥教授分别做主题授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教练首席专家,对话心理学倡导者史占彪教授、浙江晒福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院院长沈宣元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青少年人格与健康促进中心学术秘书长孙秀丽博士先后进行了两场心理学实战对话;三智书院理事长高斌发表致辞,三智书院副院长赵弘主持本次课程。此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杨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宋国萍副教授共同参与本次学术活动。
圣哲之思——探寻心学真谛,感悟智慧光芒
汪建初:阳明心学与生命观重塑
汪建初院长围绕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作了深刻演讲。他系统阐释了“立志”作为生命成长核心动力的重要性,以王阳明从小立志成圣为例,说明崇高志向如何激发潜能,并通过积极暗示强化目标。针对现代教育困境,汪院长指出成长中的分数至上、网络依赖等问题,导致青少年普遍缺乏心理韧性和人生志向,提出应通过自然体验、情感链接和换位思考培养青少年独立人格。
他结合中国老龄化社会背景,创新性地提出“以老养老”的实践模式,强调阳明心学可为该模式提供重要思想支撑。并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深入诠释了现代人精神空间缺失的现状,通过系统阐述分析儒道释三家思想,指出真正的智慧源于静坐和觉知训练。汪院长以王阳明“龙场悟道”为例,生动阐释了从觉知到良知的修炼过程对突破认知局限、实现创新的重要意义。
另外,汪院长系统阐述了“唯能主义”哲学观,指出世界的本质是能量而非物质,强调精神、能量与物质的互通性,并以此解释生命健康、情绪影响及中医理论。汪院长将王阳明的良知学与西方文艺复兴相比较,认为二者同属人类文明新纪元,提出通过去除杂念、回归觉知本体的修炼实现知行合一与生命觉醒。他结合儒、道、释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深入解析了道家站桩心法,主张以《道德经》为指导,通过自然放松与觉知训练修复身心,达到“微妙玄通”的境界。汪老师特别强调,正向情绪(如爱、宽容、明智)能提升生命能量,而负能量会损害健康,倡导通过修炼心性改变命运。在探讨王阳明心学时,汪老师分析其思想融合了道家功法、佛家心法和儒家实践,建议从《论语》《道德经》《坛经》等经典入手理解心学精髓。
最后,他呼吁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中华精神,推动个体与社会协同发展,认为中华文明的生命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路径高度契合,未来人类文明的突破或将依托阳明心学对生命价值的重塑,共同迈向“大同理想”。
崔树芝:阳明心学的问题意识与当代价值
崔树芝教授从王阳明的生平切入,重点分析了其“无心事功”的独特人生取向——虽战功卓著(如43天平定宁王之乱),却始终将讲学视为根本使命。王阳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强调通过教化人心实现社会安定,这一思想与当代“民心是最大政治”的理念高度契合。崔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他扎根贵州多年、弘扬阳明心学的实践。他提到,王阳明的“觉民行道”思想,推动了儒学民间化,其“四民异业而同道”的主张对当代社会仍有深刻启示。
崔教授指出,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在于将学问从“认知立场”转向“良知立场”,强调“知行合一”并非简单的理论联系实际,而是生命本然的状态——良知发用必然体用合一。他结合自身在贵州弘扬阳明心学的经历,提出“致良知”是破除麻木、恢复生命感通力的关键,特别强调阳明心学不是知识体系,而是“生命的学问”,需通过“悟后起修”的实践变化气质。针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崔教授认为阳明心学为原子化社会中的个体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根基——以良知为主宰,超越功利束缚,成就“真事业”。最后,他呼吁以对话体悟经典,将心学智慧融入当代治理与教育,实现“真学问涵养真生命”的终极目标。
顾久:我心目中的王阳明及其心学
顾久老师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开场,从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到学术研究的深耕,再到从政与回归文史工作的经历,展现了他多元的人生视角。他将王阳明视为一个普通人,强调其心学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背景。顾久老师从生物遗传、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三个维度剖析了王阳明的心学。他指出,王阳明的豪雄个性与时代的多重危机共同促成了其思想的诞生。他批判了当下对阳明心学的政治化、哲学化与实用化倾向,认为心学的核心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其精神本质是独立自由的,敢于向权威说不。
顾老师认为,“心即理”——(我的心)即是天理,而非宋理学所说天理在外,所谓“吾心之良知,即天理也”;“知行合一”——真正的良知必需践履来证实,而非以口耳相传的“学问”为自己谋利的工具,所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致良知”——对良知,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一以贯之地践履与坚守、完善与达成,所谓“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顾老师强调,王阳明的伟大在于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而非盲目追随。他呼吁现代人学习阳明精神中的自律、自学、自强与自立,做一个真实而真诚的自我。
丁为祥:主体性精神的确立
丁为祥教授从宋代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入手,指出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张载对自我使命的深刻认知。他强调,张载的思想奠定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其“四为”精神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丁教授还解析了张载研究古典文献的三步方法论——“入乎其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展现了儒家治学的严谨性,也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探讨宋代思想时,丁教授以范仲淹为例,剖析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他指出,这种情怀并非空谈,而是源于范仲淹推动新政失败的深刻实践,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随后,丁教授将视角转向明代,聚焦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他详细阐述了王阳明如何在科举制度与皇权压制的困境中,通过内在自省实现精神觉醒,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强调道德理性的自我确立。丁教授还对比了严复、戴震等学者的遭遇,揭示专制体制对个体才华的压制,同时肯定了儒道融合在唤醒人性天性中的积极作用。
丁教授进一步分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认为朱熹偏重理论构建,而陆象山和王阳明更注重主体实践。他以王阳明为例,说明“心学”并非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通过个体实践将儒家智慧融入生活。丁教授指出,这种实践精神对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道德建设与文化传承方面,儒家思想仍能提供宝贵的智慧资源。
最后,丁教授呼吁学界回归传统思想的实践本质,避免空谈理论,真正实现“古为今用”。他认为,历史中的个体苦难催生了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这种主体性探索对当代人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具有深刻启示。丁教授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尊重天性,涵养德行”,而儒道融合则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平衡个性与社会性的可行路径。
对话心理学——融合心学理论,体悟对话实践
细雨润万物,心学照本心。在史占彪教授、沈宣元博士、孙秀丽博士的带领下,心理教练团队与学员一起,开展了两场心理学实战对话演示,对话围绕和谐家庭关系、提升自我心性方面展开。透过实战对话,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对话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 理念的链接、理解和实用。
史占彪教授与三位心理教练围绕家庭关系展开深度对话,通过实战案例对话揭示家庭关系的核心逻辑。第一位伙伴聚焦母女关系——妈妈如何全然接纳二女儿的行为模式;第二位探讨婆媳相处之道——婆婆如何与儿媳构建和谐关系;第三位则关注夫妻关系——如何与丈夫达成情感共鸣。在母女关系议题中,史占彪教授引导当事人“读懂女儿”,强调看见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通过接纳建立深层情感联结。面对婆媳关系,他通过对话互动,让当事人觉察代际差异,以相互关爱打破对立思维,展现全然接纳关爱。针对夫妻关系,他则鼓励当事人觉察情绪,看懂自己,将对夫妻关系中的情绪转化为读懂彼此的内心,在理解中实现关系和谐。这场“一对三”对话实践给大家带来的深刻体悟有:家庭关系的全然接纳并非试图改变对方,而是“反求诸己”的内在修行。以“心即理”的视角理解他人的认知世界,用“知行合一”的对话建立信任基础,借“致良知”的觉察回归本心,这场对话推动家庭关系从隔阂走向接纳,从疏离迈向亲密,最终让爱在家庭关系中自然流动。
时隔半年,沈宣元教授与学员伙伴们再次相聚,展开一场关于自我成长的深度对话。这场久别重逢的对话,不仅是去年培训课堂的延续,更是一场对自我提升的深刻探索。对话中,沈宣元博士将“对话精神”贯穿始终,以焦点、叙事、合作、开放等多元对话方式,与当事人同频共振。他以简洁精炼的提问,精准捕捉当事人内心需求,轻轻锚定当事人核心议题,引导心理教练敞开心扉,分享个人成长历程。当事人缓缓倾诉时,沈宣元教授专注倾听,通过温和的眼神交流与细微柔和的语言,传递理解与共情,用提问回应搭建起深度沟通的桥梁。沈宣元教授巧妙打破固有思维定式,鼓励当事人突破表层认知,深入反思行为背后的本心。你来我往的思想对话交锋中,迷雾渐渐消散,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限制与可能性逐渐明晰。这场对话超越了知识与经验的简单交换,演绎了一场直击心灵的深度对话,在思想交融中,自我提升的路径愈发清晰可见,为当事人开启了自我成长的全新认知与启迪。
在此同时,学员伙伴在学习之余的清晨、中午和傍晚开展了一系列的对话,有家庭顾问对话、有督导对话、有生活对话,我们称之为“龙场对话”,让大家对心理学的理念和思想有了深一步的觉察和认识,对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静坐体悟——古洞静坐观心性,龙场悟道启新思
在龙冈书院阳明洞遗址,汪建初院长带领同学们,在“阳明先生遗爱处”,共同回顾阳明先生在龙场既现实又浪漫、波澜壮阔的独特两年非同寻常的历程,带给学员深切的共鸣和深刻的体验。然后汪院长带领大家一起打坐站桩,闭目调息,在幽静的环境中感受五百年前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精神传承。
“初时杂念纷飞,腿麻难耐”,一位学员分享到,“但随着呼吸渐稳,外界声响渐远,内心反而愈发清明”。静坐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让心回归本然,体悟“心即理”的深刻内涵——烦恼多因外求,而真正的智慧源于向内觉察。
静坐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身心焕然一新。这场跨越五百年的精神对话证明,阳明心学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现代人修心养性的鲜活智慧。
游学实践——游阳明文化园,悟知行合一理
盛夏时节,全体师生走进中国阳明文化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悟、行”主题游学活动。在讲解员的专业引导下,师生们沿着王阳明先生的历史足迹,从“知行合一”牌坊到阳明洞遗址,从亲民台到王文成公祠,开启了一场跨越五百年的文化对话。
在“知行合一”牌坊下,讲解员详细解读了这座世界最大整石牌坊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牌坊四面八柱的造型寓意着对八方来客的欢迎,更象征着阳明心学的包容精神。1500吨的花岗岩牌坊,承载的是中华文化千钧之重的思想分量。
走进阳明洞遗址区,讲解员指着“阳明先生遗爱处”的题刻,动情讲述王阳明先生1508年被贬龙场时的心路历程。洞内凉意袭人,学员们蒙上双眼,共同搀扶,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先生悟道时的思想激荡。
在亲民台前,15.08米高的王阳明铜像巍然矗立,师生们围在“真三不朽”石旁,静观这块152吨的太行山石天然纹路,感悟“留白”的人生智慧。
王文成公祠中,同学们围坐先生像前,共同诵读《教条示龙场诸生》,感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心学智慧。诵读完毕,共同行礼,拜别先生。
通过游学活动,师生们不仅了解了阳明文化,更在行走中体悟了“知行合一”的真谛。归途中,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游学让抽象的心学思想变得具体可感,将成为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未来展望——传承心学精神,共赴赣州之约
“中国阳明心学与对话心理学高级传习班”第二单元课程圆满落幕。这次课程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阳明心学与对话心理学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5年9 月,我们将再次相聚江西省赣州市,参加传习班第三单元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赣州这片充满历史意义的土地上,继续探寻阳明心学的智慧,通过阳明心学的践行与验证,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三智书院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wqw3TH37wvA9ccBsNZ2YQ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