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专家库
  3.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科技文明形态的哲学探索“分会场会议圆满举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科技文明形态的哲学探索“分会场会议圆满举行

2025/8/5

 2025年7月19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顺利召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召集开展了第七分会场会议,龚晓康教授和周国文教授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会议。本分会场会议主题为“科技文明形态的哲学探索”,收入论文报告共计25篇,其中现场分享报告共计22篇,其中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国文教授和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龚晓康教授分别做了重点报告。

本分会场论文报告内容涉及四个方面。


(1)关于科技与生态文明

这一部分包含6篇论文报告。周国文等提出新时代环境哲学中国化的核心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通过三重逻辑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服务美丽中国与绿色世界协同发展。其他学者分别提出:生态美学需超越主客二分传统以完善生态人文主义;约束技术对生态的结构性入侵需建立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生态辩证法应从认知、批判、建构三维度推动系统性变革;以新质生产力协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扭转人类世危机的关键;环保意识正推动工业选址逻辑向“先预防”模式进化以体现科技与生态的协同。


(2)关于科技与精神文明

这一部分包含5篇论文报告。龚晓康提出阳明心学以"身-心-意-知-物"场域理论破解主客体认知难题,强调经验知识需在良知统摄下转化为道德知识,赋予知识论以工夫论维度,超越西方纯粹知识确证传统。其他学者分别提出:回溯儒家礼乐精神的“巫史”根源可发展“生活儒学”应对技术统治与意义虚无;柏拉图《会饮》揭示“美本身”是爱欲达不朽的动态过程;基于“契约性知识观”可统一联结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本质是范式运作的“差异”而非“断裂”。


(3)关于一般科技文明
这一部分包含7篇论文报告。刘燊等提出量子不确定性、纠缠及因果网络为自由意志提供新基础,需重新定义为量子语境下的自主选择。其他学者分别提出:“量子倾向”应被视为客观实在;因果关系的“有限传递性”需物理主义说明;康德对“有机体”的界定奠定现代生物学哲学基础;建立“游戏公域”是破解“游戏资本主义”霸权的路径;数字资本主义通过“数字自动机体系”再生产三重异化;女性科技职业选择是四类因素交互的组态结果。


(4)关于人工智能文明

这一部分包含7篇论文报告。陈天、边林提出,构建独立于被控制的清晰数字身份是建立有序数字世界的关键。其他学者分别提出:人工智能通过情感物化、关系颠倒与主体剥夺造成情感异化并解构主体性;“具身-生态计算主义”转型为AI开辟新范式;具身智能揭示身体是主动探索并与大脑互塑的认知关键角色;AI可被视为重塑世界关系的“第三持存”新形态;AI幻觉源于“具身在场”与“符号统计”的本体论断裂;面对人机权力易位需以“求同存异”建构新型共生关系。



总体而言,本分会场围绕科技文明形态主题进行了多学科、多维度的论文报告与阐述。与会学者认为,面对新兴科技驱动的社会文明嬗变,哲学反思不仅必要,而且紧迫。未来研究需继续加强跨学科对话,深化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颠覆性科技的哲学审视,为构建更加真实、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科技文明贡献中国学者的智慧与方案。会议期间参会代表针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与反馈并展开积极交流讨论,对报告主题与内容有更深入的体会与认识。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效。



来源:哲学与环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RJUBENpVDHSZ2uD2jsVVw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