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智慧山艺术中心·飞鸟剧场内座无虚席。由智慧山艺术中心与南开大学文化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文明传承与发展”系列讲座在此如期举行,本期聚焦“贤能主义”这一贯通古今的深刻命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活动伊始,智慧山负责人张伟力先生发表开场致辞。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担纲主持,并荣幸地邀请到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姚洋,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朱苏力,以及香港大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贝淡宁三位重量级学者,分别从经济学、法学与政治学的多元视角,深入解析了贤能政治的起源、实践与当代价值。
朱苏力:贤能政治的中国起源与大国治理
朱苏力教授从历史发生学角度出发,指出贤能政治在中国的形成并非偶然。他强调,理解中国贤能政治首先需要考虑中国作为大国的独特国情。
“在中国这样一个广袤的农耕大国中,治理黄河水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等公共需求,促使中原地区早在夏商周时期就逐渐形成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朱苏力解释道,“面对庞大的治理疆域,简单的血缘世袭制度无法满足人才需求,从社会各阶层选拔精英成为必然选择。”
朱苏力特别提醒,任何制度的形成都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约束。中国传统的“亲亲、尊尊、贤贤”原则在实践中有机结合,共同维系着社会秩序,而非简单套用单一选拔标准。
姚洋:数据视野下的选贤任能现实与反思
姚洋教授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分享了对用人制度的研究发现。通过分析1994年至2022年中国市级及以上官员的数据,他的团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结论。“数据显示,选拔制度在‘任能’方面表现良好——最能干的领导比最不能干的领导晋升概率高出30个百分点。”姚洋介绍。
姚洋还对流行的“制度决定论”进行了反思。他以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政治为例,指出制度并非万能,法律合约本质上是不完备的,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不可避免。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姚洋主张,“应当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既要完善制度约束,也要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回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贝淡宁:贤能政治的标准与当代价值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贝淡宁教授从比较政治学视角分析了贤能政治的价值。他回忆起自己在加拿大成长时的观念:“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只有选举民主才能产生合法政府,其他模式都是专制。但到中国教书后,我发现中国人更关注领导人的能力与品德。”
贝淡宁提出,选拔高层领导人需要三个关键标准:智慧、情商和道德。他特别强调,高层领导面对复杂国政,必须具备超常的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每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身国情确定政治标准,”贝淡宁认为,“在中国,贤能政治理想深植于传统文化,从儒家、墨家到法家,各家学派都重视领导人的贤能与德行。”
对于民主与贤能的关系,贝淡宁指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的今天,选拔贤能领导应对长期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三位学者就贤能选拔的技术难题、道德与制度的平衡、中西政治制度比较等话题进一步展开了深入讨论。

整场讲座持续近三小时,观众反响热烈。贤能政治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精髓,在当代学者的阐释下焕发出新的思想活力,为思考现代治理问题提供了宝贵启示。
来源:智慧山艺术中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SIPH2kHGj-BFDgrxFEnrQ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